【摘要】:國家級貧困縣—金寨縣的貧困問題一直較為突出,且扶貧任務艱巨。本項目通過實地走訪調查和發放問卷方式,與當地精準扶貧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深入交流,了解其真實想法,收集金寨縣農村的經濟發展情況等,并分析整理,為論文撰寫提供第一手數據支持,旨在闡述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的關聯,分析鄉村振興戰略意義,提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加快鄉村經濟發展。
【關鍵詞】:精準扶貧 安徽省 鄉村振興 路徑選擇
一、鄉村振興政策的提出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統籌謀劃和推進。”我國地域遼闊,人口分布不均,城市與鄉村經濟發展步調不一致,勢必會造成國民貧富差距不斷加大。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底線要求,同時鄉村發展也迎來了新機遇、站在了新起點,進入了新時代。農村、農業、農民是鄉村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建設怎么樣、農業發展怎么樣、農民過得怎么樣,直接影響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整體推進,因而,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意義探討及路徑選擇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必要性。
二、精準扶貧政策的必要性闡述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精準扶貧對我國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其目的是保障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提升人民的總體幸福感,強調新時代下減貧脫貧的新思想、新路線。
為使2020年徹底消除貧困的目標得以實現,精準扶貧政策正式提出并實行,自精準扶貧政策的頂層設計到基層實踐,精準扶貧體系已初具規模,并建立了有力的治理結構,相關政策也不斷跟進與細化。在國家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戰略背景下,產業扶貧承擔著貧困戶的“造血”功能。精準脫貧看產業,貧困戶有了產業就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擺脫貧困的道路不止一條,但只有依靠特色農產品的種植養殖、鄉村休閑旅游、生態農業等地區特色產業,才能最終實現穩定脫貧。產業扶貧有助于調動貧困戶的參與熱情,突出貧困戶的主體作用,帶動貧困人口增收致富,為脫貧攻堅注入強大的內在動力,因此,成為精準扶貧中最基礎、最核心的部分。許多貧困地區都把發展壯大特色產業作為脫貧攻堅、齊奔小康的“鐵抓手”。
三、安徽省金寨縣精準扶貧政策的實踐
(一)安徽省金寨縣簡要概括
安徽省金寨縣位于皖西邊陲,大別山的腹地。地處三省七縣二區的結合部,西面、南面與河南省、湖北省相毗鄰。同時金寨縣也是安徽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貧困山區縣和旅游資源大縣。金寨縣總面積3814平方公里,轄23個鄉鎮、1個經濟開發區、1個現代產業園區,226個行政村,總人口68萬。近年來,金寨縣在基礎公共設施建設、脫貧攻堅等方面均獲得顯著成效。
(二)安徽省金寨縣扶貧概括簡述
精準扶貧政策的目的是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總體幸福感。十九大報告強調在新時代下“減貧脫貧”的新思想和新路線。金寨縣位于大別山的深處,皖西邊緣,貧困人口數量較多。研究和探討這個地方的精準扶貧機制和策略,對我國大別山區扶貧相關研究起推動作用,從而增加對邊遠山區扶貧機制的理論研究成果。
近年來,金寨縣內的貧困人口由2015年年底的2.92萬戶、8.43萬人,下降為2017年年底的1.65萬戶、4萬人。這是金寨縣扶貧攻堅之路的關鍵節點,標志著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三)精準扶貧過程中的不足
1.群眾動力不足,思想認識急待改觀
大多數重點貧困村的基礎設施較差,集體經濟較為落后,缺乏特色主導產業,發展動力嚴重不足。貧困戶家庭多因疾病、殘疾等致貧,部分家庭缺少勞動力資源。且很多貧困戶認為幫扶就是給錢、給物,依靠自身脫貧的內動力不足,將扶貧與享受低保政策劃等號,對扶貧攻堅有誤解,思想認識急待改觀。
2.因戶施策措施落實不到位、不夠精準、力度不大
較少數村干部和工作隊對脫貧政策的把握仍然不夠精準,不能做到因戶、因地施策,扶貧項目資金投入涉及到的人員部門較多,整合使用難度較大,脫貧攻堅合力不足,工作措施還需進一步細化。
3.產業扶貧帶動能力弱,集體經濟發展滯后
農業基礎薄弱,生產的特點仍以規模小、效率低、成本高為主,部分產業專業化程度低,產業缺乏品牌特色。技術對農業增收也有重大影響。但農產品的技術推廣需要貧困戶主動接受,貧困戶在生產中具有較大的技術選擇自主性,貧困戶所持有的態度導致農業技術推廣的延緩,且扶貧有時間限制,因而在貧困地區的農業產業幫扶中,對技術推廣效果不能期望過高。縣經濟發展缺少大品牌的帶動,部分產業容納就業有限。
(四)針對精準扶貧過程中所出現問題的整改措施
1.深入宣傳,正確政策導向
進一步加強“精神扶貧”,把扶貧和扶志結合起來,教育和引導貧困戶“人窮志不窮”,讓“勤勞光榮、懶惰可恥”的觀念深入人心,激發貧困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增強自主脫貧的內生動力。
2.理清思路,精準脫貧措施
找準“貧根”,號準“脈絡”,對癥下藥,堅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制定脫貧幫扶措施,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的重要抓手,大力實施就業扶貧、教育扶貧、項目扶貧、搬遷扶貧,開展實用技術培訓,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3.凝聚合力,整合脫貧資源
加快相關政策措施的出臺。對項目和資金的使用,倡導優先安排重點貧困地區,加大投入,增強“造血”功能,確保如期脫貧。政府可將以成功項目為樣本,將傳統的農業與第三產業相結合,利用現存旅游資源,打造出高水準的“現代鄉村旅游新形態”。
4. 壓實責任,強化攻堅力量
完善“領導包鄉、單位包村、干部包戶”工作機制,加大對幫扶單位和駐村工作隊的工作督查,層層傳遞壓力,切實把幫扶責任扛起來,把優秀干部派下去,把更多的資金投下去。督促駐村干部能夠“駐得住、扎得下、干得實”,真正做到用心、用情、用力開展工作。
四、實現鄉村振興戰略路徑的選擇
(一)抓住鄉村振興鑰匙,發展農村新型業態,促進農產品精深化加工
發揮政府作用,推動公共資源向農業農村優先配置,將稀缺資源更多地向農村配置,逐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提升產業融合發展深度。發揮現代農業園區和田園綜合體集聚資金、科技、人才優勢,建立全產業鏈保障體系,走生產發展、生活美好、生態優良的鄉村振興之路。
(二)從思想上強化“優先發展”戰略定位,促進城鄉發展平衡
在政策上優先發展農村地區,滿足相關要素配置,優先考慮干部配備,保障發展資金充足。政府部門合力聯動機制、任務分解責任落實機制、資源要素保障投入優先機制,農民主動參與機制、社會支持激勵機制等制度舉措,為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提供制度機制保障。
(三)打造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美化環境強調治理
關閉搬遷“散亂污”企業,整治污染河流,推進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和配套管網建設等項目,進一步推進生態鄉鎮的建設,不斷提高農村環境治理能力和水平。健全完善鄉村規劃風貌管控、環境治理以及“山水林田路”管護等制度。
【參考文獻】
【1】 黃承偉.習近平扶貧思想體系及其豐富內涵[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06).
【2】 胡建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背景下精準扶貧實踐的難點與對策—基于安徽省安慶市精準扶貧的調查[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 (04) .
【3】 趙紀河.精準扶貧的理論分析與實踐應對—以陜甘寧革命老區為例[J]..開發研究,2016(01).
【4】 趙和楠,侯石安,祁毓.民族地區“精準扶貧”的實施難點與改進建議—基于四省民族貧困區的調查[J].學習與實踐.
【5】 陳駿蘭.貧困縣精準扶貧績效評價研究 —以金寨縣為例[J].山西農經,2018,6:18-21.
【6】 蘭虹,胡穎潔,熊雪朋.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旅游精準扶貧對策研究—基于四川省旅游數據的實證研究[J].西部經濟管理論壇,2019,30(1):45-55.
【7】 畢紅靜,全晨曦.基層政府精準扶貧政策執行困境及對策研究—以山西省X村為例[J].區域與市場經濟,2019,7:24-27.
基金項目:本文系安徽財經大學大學生科研創新基金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XSKY1974,指導老師:孫利娟
作者簡介:董曉月(1999——)女,漢族,安徽六安人,安徽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2016級本科生,國際經濟貿易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