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良 湯婷
摘 要:減負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但作業負擔沉重的現實依舊存在。本文在對南昌鐵路一中初中學生課外作業現狀調查的基礎上,進行歸因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課外作業;減負增效;對策研究
一、初中課外作業的現狀
筆者通過問卷調查對南昌鐵路一中七年級447名學生進行初中課外作業現狀調查,調查包括課外作業價值的認識,作業的布置,作業的批改和對作業的建議四個方面。51.5%的同學表示每天作業完成時間在兩個小時以上,僅有2.4%的同學認為作業容易;在面對不會做的作業時,57.4%的同學希望借助參考書或手機立即得到解答,而46%的同學表示如果使用手機會產生依賴性;89.4%的同學認為錯題本對學習有幫助,61.5%的同學希望老師布置分層作業,87.6%的同學認為針對錯題的講解視頻會對學習有幫助。
以上數據結合訪談和觀察,可以看出課外作業具有以下特點:第一、“三超作業”依然存在:題目超量、內容超綱、能力超前;第二、過度使用手機讓學生產生依賴心理,導致視力下降;第三、數字化讓學生成為刷題機器;第四、教師批改作業工作負擔同樣沉重;第五、負擔轉嫁,家庭作業成為家長作業。
二、初中課外作業現狀成因分析
(一)、從政策角度來說,政策制定者與政策適用者的目標并不一致,政策制定者追求教育的理想運行目標,政策的適用者更多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2018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了《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印發中小學生減負增效的通知》,簡稱《減負三十條》其中4,5,11三條與作業相關。 第4條要求嚴格控制書面作業總量,初中家庭作業不超過90分鐘。第5條要求科學合理布置作業,作業難度水平不得超過課標要求,教師不得布置重復性和懲罰性作業,不得給家長布置 作業或讓家長代為評改作業。第11條要求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不做“刷題機器”,鼓勵同學間互幫互助,共同成長。可見,減輕學生負擔是剛性指標,然而,政策的直接指向者——校長、老師、家長和學生高度一致,一方面想減輕負擔,另一方面更想要分數。從這個角度來說,減輕負擔成了可望不可及的理想王國。
(二)、從作業來源上看,我國共有三種作業模式,分別是教師中心作業,教科書中心的作業以及基于課程標準的作業。教師中心作業主要依賴于教師的經驗和方法,主要取決于教師對知識的主觀認識,作業真正的目的和目標沒有進行專業化考量。教科書中心作業表現為單一的機械性書面作業。目前,教師中心和教科書中心的作業模式根深蒂固。另外,在應試教育的高壓下,作業走得太遠,卻忘了為什么出發,再加上教師的專業視野受限,使得減負成為無法兌現的軟約束。
三、初中課外作業減負增效的對策研究
課外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是學生鞏固知識、提高能力素質、培養情感態度的重要途徑。如何平衡初中課外作業上理想與現實的差異,減負增效是途徑。
(一)、明確作業目標
在布置作業時,首先是明確作業的目的:為什么要設計這些作業,作業能否檢驗學生的掌握程度?布置的作業是否與教學內容一致?
其次是基于課程標準設計,強化作業目的性。課程標準是直接和規約性的指導文件,也是作業設計的依據。依據課程標準的作業設計要求教師綜合考慮作業各個要素,以及影響其效果的各個環節。基于課程標準的作業設計以多元價值觀為支撐,要求尊重個性差異,以最大限度滿足學生需求為目的,注重知識的探究和體驗,一方面,為作業確定質量底線,另一方面,又預留了靈活實施的空間。例如對于摩擦力的知識,教師給學生設計課后作業的目標如下:(1)知道摩擦力產生的條件,會判斷摩擦力的方向。(2)理解最大靜摩擦力的概念,并能應用它解釋生活中的問題。(3)能區分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
(二)、豐富作業形式
作業形式包括實踐性,研究性、開放性和能力性幾種。可以設計實踐性作業,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可以設計研究性作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學生提供與學習內容密切相關的研究課題,增強學習興趣,提高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可以設計開發性作業,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可以設計能力性作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優化作業內容
1、精選習題,減量減負。題要典型,作業量適中,精選精煉,避免機械重復。
2、關注差異,梯度減負。可以設置一題多問和分層次題組的形式。具體來說,在作業內容上,可以布置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是基礎訓練型課外作業,主要是對剛剛學完的新知識進行設計,這類題比較簡單,能讓學生在做題中鞏固所學知識,產生成就感。另外,教師還可以設計舉一反三拓展型課外作業,由學生根據學業水平自主選擇做與不做,這類題是基礎題型的深化,比基礎題難度要大。
(四)、完善作業評價
在作業評價中要尊重學生勞動,及時評價;變單一評價形式為多種形式評價。變教師一人評判,為教師批改、學生互批、學生講評等多種方式。通過學生互批、學生講評可以在思辨中爭辯,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這種批改形式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新性、拓展性,也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自控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
總之,作業設計和布置要目標、內容、形式和評價入手,設計和布置科學合理的作業,一方面減負增效,另一方面, 有助于學生技能在作業中掌握,能力在作業中形成,思維在作業中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學書,范國睿.作業減負的路徑重建:基于課程標準的設計[J].基礎教育,2016,13(01):26-32.
[2]卓文隆.“減負增效”背景下數學作業設計與布置的策略[J].福建中學數學,2014(Z1):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