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武
摘 要:詩歌作為諸多文學作品中的一種,是小學語文教學內容中的重要資源,對于小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以及審美素養的提高有著積極作用。本文基于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對詩歌教學策略的優化做簡要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兒童詩歌;教學方法
詩歌是文學中的主要形式,其具有語言精練、情感豐富、韻律和諧等特點,在促進小學生語言綜合能力的發展和審美素養的提高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
一、挖掘作品中的兒童情趣
1、語言表現形式
新課標中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要時刻以學生為中心。從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設計中也不難看出,編者在選材方面也花費了許多心思。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挖掘教材選文中的兒童情趣。例如,低學段的詩歌在語言形式中表現出的兒童情趣:如《家》中“藍天是白云的家,樹林是小鳥的家,小河是魚兒的家……祖國就是我們的家。”全詩一共44個字,簡單且極符合低年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此外,詩歌的韻腳整齊和諧,如前四句的句式不僅相同,且讀起來瑯瑯上口,符合了低年級小學生的閱讀特點和認知水平,以求通過簡單且充滿趣味性的詩歌給學生帶來快樂。
2、人物語言、動作和心理活動
在教學具有生動形象的動作或是心理活動描寫的詩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們暢所欲言,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來拉近與詩歌之間的距離。例如,在《雨后》中,“小妹妹撅著兩條短粗的小辮,緊緊跟在這泥褲子后面,她咬著唇兒,提著裙兒,輕輕地小心地跑……”一個被大人告誡過要小心摔跤的小女孩,內心里對于充滿了在水里摔跤和打滾的向往,這是對兒童內心多么真實的寫照。在閱讀過程中不免讓學生想一想自己在平時玩耍時,父母對自己的千叮嚀萬囑咐,將生活與詩歌中的兒童情趣緊密聯系在一起。
3、夸張和想象的表現手法
在詩歌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文字聯想畫面,在情境中體驗詩歌內涵。例如,在《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中,“我想變透明的雨滴……我想變一條小魚……我想變彎彎的新月……”文中一共出現了七次“想變”,且都是兒童所喜愛的事物,也正因為是兒童,才能夠理解這些豐富且充滿美好的想象。
二、嘗試模仿詩歌創作
1、片段仿寫
小學階段的仿寫指的是根據范文的結構和句式,在一定程度上進行改寫。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的詩歌有很多是結構相近、內容對應的,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朗讀背誦之余,也可以讓學生試著進行仿寫。如模仿《水鄉歌》的結構可以創作出“水鄉什么多?橋多。千座橋,萬道梁,橋梁一座又一座,處處彩虹水上飛”“水鄉什么多,蓮藕多,千朵蓮,萬只藕,裝滿一籮又一籮……”
2、原文續寫
在經過一定地仿寫積累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適當拓展,不再要求結構和格式的相同,而是根據所學詩歌來進行創造性地續寫。續寫相較于仿寫,更能夠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激發其想象力和創造力。例如,在《雨點》中,詩歌運用了四個擬人化的詞語來將雨點分別落在池塘、小溪、江河和海洋中的姿態表現得惟妙惟肖,結合插圖更能夠使學生感受雨點的特征和姿態。以此為基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春天的雨點還會落在哪些地方呢?讓學生回憶自己在生活中觀察到的“雨點”,主要學生敢于表達并用心創作,續寫的教學目的就達到了,隨著日積月累和持之以恒的聯系,一定能夠創作出文質兼美的作品。
3、獨立創作
在引導學生開始獨立創作之前,教師需要確保學生的想象力已經得到了激活,對于詩歌的鑒賞能力也有一定基礎。這時開展獨立創作的目的就是為了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促進思維的詩化。主要內容包括兩個層面,首先在審美意識層面上,學生要能夠進行基本的詩歌鑒賞;其次,在創作意識層面,學生應能夠立即進入到想象和聯想狀態,這也就是進入到了詩歌的創作狀態。這兩個層面都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充分地引導和啟發,確保學生得以自由發揮。
三、開展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
1、引入游戲
結合小學生的天性,教師可以將游戲融入到詩歌教學中,讓學生在游戲活動中去進行體驗、豐富情感、獲得知識。例如,在《江南》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三個環節:第一步,讓每個小組內的學生輪流誦讀,然后評比出比較優秀的學生參加競賽;第二步,讓小組內評選出的代表們來比一比,如朗讀、背誦、齊讀等;最后教師讀第二句詩,讓學生來扮作魚兒在田間蓮葉中玩耍嬉戲,融入情境之中體會小魚的自在和快樂。
2、創設情境
小學生容易被生動形象地新鮮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師應善于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詩歌意境之中。例如在,《我們愛你啊,中國》中,教師在課堂上播放歌曲《大中國》,然后通過投影播放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為學生營造出一個激情澎湃的導入環節,為接下來詩歌內容的學習奠定基礎。
再如,在《春光染綠我們的雙腳》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去體驗春游,讓學生融入到大自然的春暖花開之中。等到學習這首詩時,學生通過回憶春游時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以及所見所聞,對于“锨鎬叮叮當當,奏響了植樹歌謠”“小鳥抖動彩翼,來這里搭筑窩巢”等詩句也會有深切體會。在《鋤禾》中,教師同樣可以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在平時吃飯時是挑食、浪費的情況多還是光盤多。通過了解農民伯伯的艱辛與不易,使學生懂得每一粒飯都來之不易。
四、注重誦讀指導
課程標準對于詩歌的誦讀要求分別是“學會用普通話正確、流利且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币约啊白⒁馔ㄟ^語調、韻律和節奏來體會作品內容及情感?!币缘谌龑W段為例,該學段中有四首現代詩和十一首古詩詞,其中古詩詞由于用字凝練、思維空間較大等原因使得學生在學習時具有一定難度,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要給予學生充足的誦讀時間來感受古詩詞鮮明的節奏和韻律,從而把握其中所蘊含的情感內涵。例如,在《所見》中,初讀古詩,解決生字問題,再讀古詩,進入情景。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的畫面,讓學生體會牧童在牛背上時是一種怎樣的心情,進而理解“振林樾”這種表現手法,牧童借歌聲來表達自己此時的喜悅之情,并讓學生注意“振”要讀出重音。之后劃分節奏,在誦讀時要讀出悠然自得的語調,并揣摩牧童在捕蟬時的動作及神態變化。
綜上所述,詩歌是學生在青少年時期極具價值的精神食糧,教師需要傳授給學生科學、靈活的詩歌鑒賞方法,充分發揮詩歌的魅力,培養和提高小學生的文學素養,激發其想象力和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1]蔡德才.小學語文詩歌誦讀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4):107.
[2]詹靜.小學語文詩歌教學策略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4(2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