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國家和相關政府部門越來越重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新農村建設涵蓋農村管理、村鎮建設、國土整治等方方面面。本文著重分析了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發揮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適應新形勢、新變化、新要求的農村土地管理政策的建議。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國土資源管理;建設構思
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攻堅克難、砥礪前行、團結奮進,不斷推進我國改革發展。近幾年來,國土資源領域改革努力探索、大膽實踐,也取得了積極的成效。在新農村建設的大背景下,如何繼續堅持并完善農村土地政策,推進農村土地管理方式方法改革,成為下步需要思考和探索的方向之一。
二、新時期背景下國土資源管理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強化國土資源管理這一工作非常重要,也是相關部門及當地政府所重點關注的問題,其作用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利于保護基本農田與耕地
切實保護耕地與基本農田,是我國的基本國策。而耕地主要集中在農村,因此一定要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嚴格落實占用耕地補償制度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同時做好土地利用規劃工作,尤其是對城鄉用地進行統籌規劃,避免由于企業建設及基礎設施建設等盲目地占用耕地的現象發生,最大化的管控和保護有限的耕地資源。另外,要加強建設活動的過程管理,嚴格審批,占用基本農田和耕地的建設項目,按法定程序履行報批手續,確保各項建設活動在保護耕地的前提下開展。
(二)利于提升農村土地的管理效果
落實好國土資源管理的相關制度,對農田執行保護措施,對建設用地統籌安排與規劃,不僅可以增強土地使用的合理性,也能夠有效的減少資源浪費,使土地管理的最終效果得以大大提升。
(三)利于強化農村地質災害的防治能力
由于我國的地域遼闊,在加上人為、天氣等原因,導致一些農村地區經常性的出現地質災害。而通過國土資源管理的加強,對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和易發區做好調查巡查工作,建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機制,對不同地質災害類型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可達到防治目的。
(四)治理農村征地沖突
土地是經濟增長、城鎮化建設的重要物質基礎,而經濟發展指標、城鎮化率又與地方政績密不可分,所以,在現行土地制度下,土地征用是一個敏感而又現實的問題。在土地征用中,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作為政府的主要機構,通過創新管理方式,完善相關機制,推動了征地的規范化和透明化,切實保障了涉地農民的利益。
三、農村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在城市化、工業化以及農業現代化等各個方面,國土資源工作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我國的人口數量較多,并且資源相對于人口而言呈現出不足的狀態,在這一基本國情下,容易產生人與自然發展無法協調的問題,有效處理農村經濟建設與資源利用的關系逐漸成為國土資源管理中比較重要的問題。另外,村莊撤并、搬遷、整合后,管理區域變動,而國土管理工作相對后置,也會出現農村土地管理工作不到位的現象。加之農民法律意識淡薄,農村土地資源監管薄弱,均增加了土地違法案件的發生[1]。
四、新時期背景下國土資源管理與新農村建設的思考
為了可以更好的彌補當前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當中的不足,結合新時期黨對農村土地管理工作的新要求,可以采用以下幾條有效策略。
(一)提高用地水平,推動節約用地
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強化土地利用規劃的先行指導及整體控制作用,嚴格按照建設用地管制分區及各類用途分區管控要求,引導新農村建設合理布局,確保建設用地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集約利用,避免因盲目投資建設、與規劃內容不符、低水平重復建設等導致土地資源的浪費。優先利用農村閑置、低效用地,加大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及廢棄地復墾力度,積極引導和鼓勵使用未利用地。也可通過增減掛鉤等方式盤活農村土地,推進農村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二)完善保障體系,促進農業用地健康發展
通過長期堅持耕地保護基本國策,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劃定永久基本農田邊界等方式,合理確定農業發展空間,建立健全耕地保護監管長效機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挖掘農村土地利用潛力,支持設施農業和鄉村旅游業健康發展,完善相關法律保障體系,堅決遏制農地非農化現象,為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劃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戰略行動計劃提供發展空間和用地保障[2]。
(三)落實有關政策,加強資金投入
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強化組織保障和資金投入。貫徹好以農田建設為重點的用地政策,力求爭取各級財政對土地管理的支持,積極開展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和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推動農村居民點和廢棄地的復墾等。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宜耕則耕、宜建則建,最大化的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及耕地的整體質量,推動農業增效,人民增益。
(四)立足國土職能,助推精準扶貧
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采取專項措施,優先安排保障貧困地區和扶貧項目用地需求,需要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的,做到應保盡保,涉及占用耕地的扶貧項目,優先安排補充耕地。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如開展貧困村的溝、渠、塘、壩、堤及田間道路配套建設等,優先支持種養大戶流轉貧困村、貧困戶土地,培肥鄉村耕地地力,改善農業生產環境,帶動貧困村出列、貧困戶脫貧,實現精準扶貧,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
(五)嚴格執法監察,發揮監督作用
國土管理部門應進一步強化執法監察工作,規范國土資源違法案件管轄和辦案程序,加強國土資源動態巡查,明確巡查主體,落實巡查責任,從源頭上防范和減少違法行為的發生,對于肆意強占的行為加以嚴厲的處罰,構建長期、有效的監管機制。同時,積極地鼓勵當地農民發揮自身的監督作用,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及自覺性,實現對國土資源的全方位保護[3]。
(六)加強農村地籍管理
全面掌握農村土地利用變化情況,持續更新土地調查成果,不斷夯實“以圖管地”工作基礎,提升農村國土資源管理精細化水平。開展農村地籍調查數據更新匯總工作,全面掌握農村土地利用狀況基礎信息,推進城鄉一體化管理,支撐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開展農村土地利用和管理情況評價分析,提升土地參與宏觀調控能力,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滿足生態文明建設、自然資源管理、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建設用地批后監管、自然資源執法督察等相關工作中的“一查多用”,促進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進一步落到實地。
五、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已經建立了一系列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土地管理方式,但在深化改革和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推進農村土地管理體制改革勢在必行。為了有效促進新農村的合理規劃建設,相關政府部門應當制定科學嚴謹的實施計劃,不斷改革并完善土地的管理模式,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合理分配相關資源,從而實現農村與城市的共同可持續發展[4]。
參考文獻:
[1]孟繁瑜,李呈.中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統一發展研究——國家土地政策的負外部性路徑依賴分析與破解[J].中國軟科學,2015(05):1-11.
[2]李冰清,王占岐,金貴.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土地整治項目績效評價[J].中國土地科學,2015,29(03):68-74+96.
[3]呂忠梅.美麗鄉村建設視域下的環境法思考[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2):1-9.
[4]凡勇昆,鄔志輝.論我國新農村建設與農村教育布局調整[J].教育研究,2013,34(07):2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