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江雨
摘 要:本文概述了梅山武術的發展現狀及特點,分析了其當前存在問題,闡述了傳承發展梅山武術的重大意義,提出了進一步推動其發展的現實對策建議。
關鍵詞:梅山武術;現狀;問題;發展對策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精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國傳統武術一直以來被中華兒女所熱愛和弘揚,發源于湖南省新化縣的梅山武術是湖南省特有的、極具民族特色的地方拳種,發展至今已有千年歷史,現已被譽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2019年寒假期間,筆者來到“全國武術之鄉”——湖南省新化縣,親眼目睹實地感受了古樸而又神奇的梅山武術。
1 梅山武術的現狀及特點
1.1 發展現狀
1.1.1 梅山武術源遠流長
梅山位于湖南省中部,以新化縣為中心,幾千年來,它孕育了古樸清純的梅山文化。梅山武術是梅山先民為了生存,通過狩獵、械斗、御敵等實戰經驗摸索總結而成,萌芽于原始氏族社會,殷周時開始興起,明代進入大發展。梅山武術發源于古梅山域內的新化縣,流傳于湖南、湖北、廣西、貴州、云南、四川等地,屬南拳系,是當今中國傳統武術中歷史最為悠久、并能很好地保留古傳武術功法與技擊精髓的優秀拳種。
在早期的梅山武術中,蚩尤被認為是梅山武術的創始人。宋神宗熙寧五年梅山開邑建縣后,梅山武術有三位代表性傳承人物,分別是被后人尊稱為上、中、下三峒峒主的符天錫、李天華、趙天祥。晚晴時期,梅山武術發展至頂峰。民國時期繼續發展,在新化縣城成立了國術館,舉辦培訓班和擂臺比武。建國以來,梅山武術新發展,到九十年代后期,梅山武術逐步淡出人們視野,開始下滑衰落。
1.1.2 梅山武術日益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梅山武術由格殺型轉為娛樂性表演與競技項目,武術套路得到了完善,民間武術活動日益繁榮,涌現出了民間老拳師晏西征、陳益球、楊育本,梅山武術學者陳永輝、楊志華、陳勤,梅山武術傳人陳利武、劉明軍、陳朝陽等。如今,著名武術家、中國當代“中華武林百杰”、中國武術協會特邀副主席晏西征先生成為了梅山武術的代表性傳承人。1982年,他創辦了東方文武學院,培養了大批梅山武術傳人。國家一級武術裁判、一級武術教練陳益球先生是梅山武術中梅山拳的傳承人,他于2011年創立了梅山武術研究院。兩位傳承人先后撰寫并出版了《梅山武術》、《梅山武功》、梅山拳書等多部專著,還有很多學者撰寫了不少文獻,為梅山武術體系完整做出了有益探究和貢獻。
目前,新化當地村民形成了不少的生活習俗,如在每年過年過節要組織梅山武術交流和比賽活動,每年寒暑假拳師們要講授梅山武術等。1984年梅山武術的發源地新化縣被湖南省評為“省武術之鄉”,1991年被評為“全國武術之鄉”。2014年11月11日,梅山武術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2 鮮明特點
中華武術博大精深,有一說法叫“南拳北腿”。在梅山武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最普適化的便是梅山拳種,它不僅有步穩勢烈、發勁剛猛、少腿法多手法的南拳系的共性,還獨具古樸無華、技擊性強、內外合一、適應性強的鮮明風格。
1.2.1 古樸無華,套路完備
梅山武術形成了1180多種套路,單徒手套路88種,徒手和持兵,單練和對練,應有盡有,動作簡潔實用,招招式式非打即防,無騰空花哨動作,樁穩勢固,防守嚴密,步步為營,有“拳打臥牛之地”的特點。
1.2.2 注重攻防,技術精湛
梅山武術早期是作為一種軍事格殺術而發展,今天已轉變為一項體育運動,所有套路都由攻防技擊動作組成。梅山武術經過幾千年實戰考驗,沒有哪種拳術有如此的特殊經歷。
1.2.3 內外合一,神形兼備
這一特點有“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的說法,在其套路演練時要求內在的精氣神與外部的形體動作緊密配合。
1.2.4 廣泛適應,實用性強。
梅山武術動作簡樸,發勁可剛可柔,剛則健體柔則養身,實用性強,且對場地器材的要求不高,便于隨時隨處操練。
2 梅山武術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拳術多樣,傳承復雜
因時代久遠,地域廣闊,相關人口太多等而使其傳承十分復雜,拳術100多套,器械五花八門更具特色,學藝者很難做到樣樣精通。
2.2 青黃不接,師資缺乏
雖然梅山武術不乏愛好者,但精于此道之人可謂是少之又少,大師級人物屈指可數,且均年事已高,傳承隊伍青黃不接。梅山武術的極為重大的文化價值除個別武術愛好者略知一鱗半爪外,幾乎不被社會各界所熟知。
2.3 關注不夠,缺少保障
盡管上世紀80年代梅山武術得到了其愛好者的研究整理,其文化價值被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所發現,但迄今為止,梅山武術的保護與傳承還沒有保障。政府關注度不高,針對梅山武術的政策少之又少,實際落實的寥寥無幾。
2.4 自身局限,套路失傳
梅山武術是在特定歷史環境中產生的,90年代后期隨著外來體育進入中國,競技武術成為了中國武術發展的中心,梅山武術強勁的攻擊性使其不受當代主流大眾的喜愛。進入21世紀,梅山武術老拳師的相繼去逝,已有一半以上的套路失傳了,目前梅山武術的繼承和發展狀況不容樂觀。
3 梅山武術傳承發展的思考
3.1 充分認識傳承發展梅山武術的重大意義
3.1.1 梅山武術是歷史留下來的珍貴經典傳統文化遺產
“北有少林,南有梅山”,它充分體現了梅山民族精神和湖湘文化,傳承了“學武先學德,練功必練忍”梅山武道精神,它因歷史的悠久和自身的獨特而蘊藏著濃厚的文化底蘊,我們這一代有責任把它保護好。
3.1.2 梅山武術歷史文化價值十分重大
“蚩尤故里、天下梅山”,梅山武術是梅山乃至湖南從古至今歷史的活化石,對認識湖南特別是新化的歷史演進、社會變遷、文化嬗變等價值重大。梅山拳承載的梅山武術文化是品味極高的武術文化精華,它不僅揭示著武術文化的生態及其發展規律,而且豐富了我國民族文化,增強了我們的文化自信,我們這一代必須把它傳承好。
3.1.3 梅山武術是國民強身健體的極好項目
它承載著當地厚重的文化特色,其動作風格和武術精神有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磨煉意志、豐富生活、強身健體,具有很好的娛樂和教育功能,我們這一代理所應當把它發展好。
3.2 推動梅山武術發展對策建議
3.2.1 加大政府支持
梅山武術的傳承和發展必須得到政府的重視和支持,特別是當地政府和部門要提高認識,加強領導,成立機構,建立科學的發展機制,強化政策支持力度,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加大資金、人才投入,加大宣傳和保護。
3.2.2 加強繼承人保護
梅山武術的傳承需要著重保護老拳師,一位技藝精通的老拳師就是一部活拳譜。目前梅山武術的老拳師都年事已高,要格外關心關注他們的身體、生活狀況,提供便于他們傳承的好環境好平臺,加快利用音像技術將老拳師的武術加以整理保存。
3.2.3 加快培訓新人
要不斷建立和完善拳師人才市場,一方面加強師資建設,另一方面加大培養新人力度,既充分利用現有的武術培訓學校開展培訓傳承,又抓緊組織各梅山武術組織的拳師、教練等整理出特色拳術和器械套路,讓其進入非武術學校的課堂,不斷普及梅山武術,擴大夯實傳承基礎,使梅山武術后繼有人。
3.2.4 引導社會力量共同參與
通過政策引導,鼓勵支持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梅山武術的傳承和發展事業,通過舉辦武術大賽、武術研討會、梅山武術節等文化活動,搭建武術館、非遺館、武術研究院、互聯網+等各種平臺,共同引導各界參與,精心打造梅山武術文化特色品牌。
參考文獻:
[1] 陳益球等,塵封的文明之光[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30-35.
[2] 晏西征,梅山拳[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