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摘 要:隨著教育的發展和核心素養的提出,初中歷史教學建立了更深入、系統、全面的培養目標,更先進、科學、高效的教學策略。初中歷史教學不斷深入,不斷完善。當前社會文化和價值觀念越來越強調民族之間、個人之間的平等、和諧、團結,越來越強調融合互助。民族團結是民族發展繁榮的基礎,是社會安定祥和的基礎,培養民族團結意識是初中歷史教學的重任。因此當前的初中歷史教學要注意在核心素養的指引下用科學的、高效的、啟發式的方法培養初中生的民族團結意識,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歷史;民族團結意識;重要性;方法策略
1 前言
歷史學科是優秀文化的濃縮,是民族精神的傳承,歷史這門課程是系統的傳播文化的重要課程,是啟迪學生、培養學生民族認同感、自豪感、自信心的重要課程[1]。
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初中歷史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為每一位學生歷史素養的發展打下基礎;核心素養視角下的歷史教育要以學生為主,將學生看作課堂的主人,學生創造了課堂的生命力;與此同時核心素養視角下的歷史課堂是積極主動的課堂,是基于學生興趣和生活經驗而展開的課堂。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輕松愉快的習得知識,獲得思維的提升和素養的發展,在這樣的課堂中自然的達到培養學生民族團結意識的教學目標。
2 淺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民族團結意識的意義
首先,培養初中生民族團結意識有利于學生準確辨別、合理判斷一些言論,堅定自己的立場。初中生容易受外界的干擾,判斷能力比較差,現如今網絡上常有一些不利于民族團結的言論以及一些民族暴動、打砸搶燒事件的報道……[2],如果學校教學不能有意識地引導、培養學生民族團結的意識,那么學生可能無法準確的判斷、評價與民族團結、安定有關的言論,無法盡己所能推進民族團結。
另外,培養民族團結意識有利于維護民族關系和社會安定。初中生思維和心智正處于高速發展時期,在這一階段不斷熏陶學生,潛移默化的滲透民族團結意識,有利于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人生態度,學生日后會本能的尊重和團結各族人民,這有利于社會的安定和諧,進而為經濟的發展創設良好的社會環境。
3 核心素養視角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民族團結意識的方法策略
核心素養的提出對初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歷史教學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在核心素養視角下通過歷史教學培養初中生的民族團結意識需要注重學生主體性、需要激發學生的興趣,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不斷豐富、創新課堂教學形式。
3.1 豐富歷史教材內容,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引導學生自主認識、體會各民族之間的關系
初中歷史教材中有一節的大標題是“民族大團結”,首先從地圖板塊上呈現了我國的地區分布、民族分布情況,并介紹了各民族的文化特征及管理制度,教師在帶領初中生學習本節內容時,首先要把握課本內容,引導學生了解各民族之間的異同點,領略各民族的風土人情,激發學生的民族認同感。
核心素養教育理念下的歷史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課本知識,不能僅由教師講解。還需要引入一些學生熟悉的、激發學生情感共鳴的內容,引導學生自主體會,自主感悟。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引入民謠曲目、民族故事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等。比如歌曲《愛我中華》、《天路》、《駿馬奔馳保邊疆》等,還有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3]這些內容能有效的補充、豐富教材內容,能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培養學生民族團結意識。
3.2 響應核心素養的號召,變換歷史課堂教學形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深入培養民族團結意識
初中歷史教學不能單一的依靠教師講授,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被動的接受教師的理念。真正的課堂應該是活躍的、積極的、屬于學生的課堂,學生在課堂中積極思考,展現自己天馬行空的想法和智慧。因此初中歷史教學要不斷豐富教學形式,讓學生走上講臺,讓學生更好的體會民族團結的重要意義,感受各民族的文化魅力。
例如在學習各民族文化這一章節的知識時,教師可以變換教學方式。例如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邀請不同民族的人現場表揚本民族的節目,展現民族特色,讓學生真實的感受各個民族的文化特征;還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課前預習該章節內容,然后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個民族在課上交流該民族的文化特征、風俗習慣,這樣各個小組的學生會帶著任務去預習,去思考,并且在課上自由的交流、探討,互相補充,思想碰撞,這樣的教學形式可以讓學生更深入的了解各個民族的特征,產生更深刻的印象,也更容易培養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民族團結意識。
3.3 依據核心素養的要求,追根溯源,聯系古今,引導學生從歷史的、發展的角度認識民族團結的意義
培養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不能僅依靠說教,而是要聯系實際,用真實的從古至今的實例向學生證明民族團結、民族融合是發展的大趨勢,要引導學生從系統的、發展的角度理解民族團結的意義。
回顧歷史,各民族具有共同的祖先,同樣在中華大地上生長,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滋養下不斷發展,走向繁榮,各民族歷來相互扶持、相互交融,共同進步。中國自魏晉以來不斷由民族遷徙,人員流動,民族遷徙給當地文化、經濟、種植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唐朝時期和親、結盟政策也促進了民族融合,唐太宗將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唐中宗也曾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和親也是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一種方式;近代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各民族團結一致,聯合起來共同反抗侵略者,才贏得了全民族抗爭的勝利,保衛了祖國的領土與尊嚴。可見民族團結是從古至今的發展趨勢,是歷史的發展潮流。
4 結論
綜上所述,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初中生的民族團結意識是當今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社會文化發展的要求,具有突出的現實意義。核心素養理念的提出為通過歷史教學培養民族團結意識提出了指導性建議,豐富歷史教材內容,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變換歷史課堂教學形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依據核心素養的要求,追根溯源,聯系古今,引導學生從歷史的、發展的角度認識民族團結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圣進.試論初中歷史教學中民族團結意識的培養[D].山東師范大學,2011.
[2] 白云軍.芻議初中歷史教學中民族意識的培養[J].湘潮(下半月),2011(01):145.
[3] 羅麗娜.增強認同意識 維護民族團結[N].貴州民族報,2017-02-06(A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