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萍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越來越多,且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留守兒童長期獨立生活或與長輩一同生活,在成長過程中缺失父母的關愛和正確的教育,因此學校教育對他們來說更加重要。感恩教育是兒童時期情感教育的重要一環,是教師采用一定的教育方式和手段,通過多樣化的感恩教育題材讓兒童學會知恩報恩的人文教育。在小學教育的多種學科中,小學語文教育是最具有人文主義色彩的,小學語文的課本在內容選材中體現著感恩教育的傾向。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滲透感恩教育,是培養留守兒童的感恩意識的一種關鍵途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留守兒童;感恩教育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社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選擇進入到城市中工作,因此,目前在農村中出現了大量的特殊群體——留守兒童。這些留守兒童不能與自己的父母朝夕相伴,缺少家庭教育,缺少良好的家庭成長的環境,他們的情感教育是無論如何都無法彌補的。長期處于這種狀況下,必然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
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村的小學教育必須要承擔起重要的責任,在教學中彌補學生個人情感方面的缺失。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點能夠與感恩教育有效契合,正好滿足了對留守兒童進行情感教育的要求。因此,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將教學內容與留守兒童的感恩教育融合在一起,讓他們能夠在學習中身心健康,快樂成長。下面我將簡要地談談如何在小學語文中對留守兒童滲透感恩教育。
一、挖掘教材內涵,滲透感恩教育
小學語文課本內容選材大多文質兼美,同時包含著豐富的人文情懷,教材里面蘊涵著大量有關對父母、對祖國、對社會、對自然的感恩教育素材。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蘊含在課內感恩教育素材,在對文章中關鍵字、詞、句的解析中,對留守兒童潛移默化滲透感恩教育。《慈母情深》一文中,通過對文中母親工作場景的描寫,以及母親給“我”買書錢的對比,表現出母親工作的艱辛以及母愛的無私。課文中有很多非常具有感染力的情感內容,教師一定要抓住這些情感激發點,引導留守兒童讀懂、讀透,引起他們的思考,激發他們對母親的崇敬與愛戴之情,讓他們明白,父母在外工作是為了給自己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學習條件,表面上他們沒有得到父母的照顧,但他們卻無時無刻不在享受著父母無私的關愛,進而激發他們對父母的感激之情。
二、利用現代教學設備創建教學情景
沒有情感體驗的感恩教育是膚淺的,難以刻骨銘心的。教師應緊扣課文主題,精心創設適合的教學情境,喚起留守兒童如臨其境的情感體驗,觸發其內心情感,激發其情感升華并固化為感恩的行動。教師應利用多種手段創建教學情境,可以適當使用現代化教學設備,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今,關于紅軍長征題材的電影、電視和研究資料非常豐富,在講解時,我截取了《飛奪瀘定橋》《大渡河》《長征》等影視片段,制作了多媒體課件,有情有景地呈現出當年英勇的紅軍戰士無數次擊潰敵軍的圍追堵截,一路跋山涉水,歷經千辛萬苦,最后勝利到達陜北的歷史場景,將孩子們帶入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喚醒孩子們的生活和情感體驗,從中深刻體會紅軍戰士在長征中所表現出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激發起留守兒童強烈的愛國熱情,感恩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的幸福生活,需要用一顆感恩之心面對生活。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不但培養了學生的感恩意識,也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三、利用寫作表達感恩情懷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寫作是生活的升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寫作過程對他們進行感恩教育,讓他們在語文教育中最大限度地開闊自己的思維,提升綜合素質。一些留守兒童由于長期獨立生活,對父母存在誤解甚至怨恨,在寫作內容中常會表達出對生活的不滿,出現偏激的語言,需要教師及時進行正確指導,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和積極的人生觀。在寫作前,教師需要設定寫作主體,和留守兒童交流溝通,讓他們根據生活中的積極現象進行寫作構思,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
例如,在一節寫作課教學中,安排學生以“我的……”為題進行人物的描寫,要求必須是自己親近的人物,并且要選擇最為典型的事情進行描寫,反映出自己最真實的情感。學生習作中,大多數學生描寫的都是與自己最親近的家人,選擇的事情大多展示的也是家人對自己的愛。在寫作課程結束之后,與學生進行交流,很多學生都表示,這次作文中的內容讓自己回憶起了過去父母或親人對自己的關心,即使他們不在自己身邊,也依然是愛著自己的。作文中的大部分內容都是這些留守兒童藏在心里的話,通過作文表達出來,讓其得到了深化,自然也就達到了感恩教育的目的。
四、開展實踐活動,培養感恩情感
學生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學會感恩后需要進行實踐,這樣能夠讓學生親身體會到感恩之情的重要性。教師可以根據實際,組織留守兒童開展故事會、朗誦會、古詩文背誦比賽等活動,將感恩教育滲透到喜聞樂見的活動中,讓留守兒童潤物無聲地感受到來自心靈的滋潤,懂得知恩于心、感恩于行。教師可以布置一些與感恩教育有關的作業,比如回家為長輩洗腳、做家務,對父母說心里話,給父母寫一封信等活動。通過這樣的行動讓他們切實體會到父母養育自己的不易,深刻感悟父母對自己的愛。還可以帶領學生觀看一些有關戰爭時期愛國主義教育片,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對革命先烈的感激之情,學會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總而言之,語文是進行情感教育的最佳途徑,在語文教學中培養留守兒童的感恩意識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感恩元素,通過有效方法和手段,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引導留守兒童學會知恩、感恩、報恩,從小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他們的品德修養,形成健全的人格,幫助他們心中開滿感恩之花,讓這群祖國的花朵盛開的更加鮮艷奪目。
參考文獻:
[1]張鳳敏,譚紅宇.以智慧之愛滋潤留守兒童的心田[J].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
[2]胡丹丹.讓語文教學盛開感恩之花:小議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感恩教育[J].課文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