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金平
摘 要: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推進,教師參與教研活動成了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的有效途徑之一。為了更快的適應新課程,開展創新性的校本教研活動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需求,也是深化教學改革的方向和重點。本文從如何通過校本教研活動來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幾個方面探討這一論題。
關鍵詞:校本教研;專業成長;創新;提升;團隊學習
一、發展教師的自我規劃
教師的自我規劃就是運用系統思考,對“為何學——學什么——怎么學”進行系統設計,制定自身的工作與學習的計劃。在實現自我規劃中,教師在把工作和學習有機結合的同時,不斷自我激勵、自我超越,實現新的自我價值,增強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工作中不斷地“感受生命的涌動和成長”,使自己的工作“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從真正意義上活出生命的意義。
二、學習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原動力
1.確立現代化學習觀。面對新課程,教師應樹立全新的學習觀,學會終身學習,適應未來教育的發展需要;學會創新學習,能夠把知識轉化成智慧,在實踐中形成新的方法論、價值觀;學會利用網絡進行學習、交流和研究,快速完善自我、更新自我和超越自我,加快自身專業化發展的進程。
2.采用多元化的學習方式。通過自主學習,及時更新知識結構,保持專業知識的先進性;通過團隊學習,發揮群體優勢,從而相互促進,共同提高;通過探究學習,改進教學行為,革新教學策略和方法,向“教育專家”的目標發展。
3.博學多才。教師應學習普通文化知識、專業學科知識、教學法知識和優秀教師的個人實踐知識,學習語言表達技能、課堂教學組織技能和教育科研技能等,重點提高核心教學能力,掌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技術,既做“專才”又做“通才”,從而使自己能夠勝任新課程教學。
三、改善心智模式和不斷自我超越,提升教師創新能力
1.注重行動研究,反思教學實踐
教師要為行動而研究,學習現代教育理論,用理論指導實踐,使自己的教學活動找到科學理論的依據,提高教學實踐的科學性;要在行動中研究,反思教學實踐的全過程,在實際行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改善實踐行為。
2.改革課堂教學,提高實踐技能
新課程教學與傳統教學有著本質的區別。為了適應新課程實施的需要,教師應改革課堂教學目標及活動設計,探索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情感體驗,提高自身組織教學活動、調控教學過程的能力;改革課堂教學方式,創設支持學生學習的環境,實現教學內容呈現方式的多樣化,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創新學習,促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追求實踐智慧,富有教學機智
新課程教學具有動態生成性。在課堂教學的變化中,教師要具有實踐智慧,在教學中能即興創造,使課堂教學成為智慧探險的過程,引導學生開放性地吸納知識,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能靈活機智地處理教學中的突發事件,追求實踐智慧的生成和提升,使課堂教學成為充滿生命活力和富有智慧挑戰的過程。
四、提倡教師團隊學習,激發集體智慧,在合作中整合團體智慧
1.加強集體備課
教師要在個人自備的基礎上參加集體議課,在集體議課過程中交談自己的觀點、困惑和建議,也傾聽別人的看法和思想,在議課中形成比較完善的教學思路;要與同事合作,共同探討集體議課中出現的問題,設計科學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要對集體議課后所形成的參考教案進行個性化修改,形成符合自己和本班學生實際的教案。
2.加強互動研討
互動研討是一種合作性的教研形式。通過互動研討可以加強教師間的交往、溝通與合作,實現教學經驗的共享和教師素質的共同提高。為此,要廣泛深入地開展互動研討活動,鼓勵教師與專家進行交流、對話,共同分析教學研究中的重點、焦點問題,接受專家的先進思想和正確建議,以獲得專業引領。
3.加強課題合作
課題合作是一種高層次的教師合作方式,要求教師齊心協力,共同攻關。這就意味著教師既要有較高的研究能力,又要有較高的組織協調能力。為此,教師要參與重點科研項目的研究與實驗,與同事、專家一起合作攻關,提高合作能力和協調能力。
五、營造校園學習文化,建立培訓平臺,在培訓中建立共同愿景
1.通過培訓加快角色轉變
面對新課程,教師要確認自己新的身份,成為學習的組織者,認同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條件;要由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探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要成為研究者,研究教育理論和教學實踐,既探索理論轉化為實踐的可行途徑,又力爭把成功的教學經驗上升為教學理論。
2.通過培訓加快轉型步伐
隨著社會主義市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中小學教育管理也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發展。教育管理方式的轉變必然要求中小學教師實現自身由傳統型向現代型的轉變,具體說,就是要通過培訓促使教師由教育型轉向專業型,由傳統的個人奮斗型轉向現代的團隊合作型。
3.通過培訓加快專業發展
新課程的實施要求廣大教師提高自身的專業化水平。為此,我們要通過培訓促使教師拓展專業知識,加深對課程知識、學生知識和教學知識新內涵的深刻理解,拓寬自身在人文、科技、環保等方面的知識,向學者型教師發展;促使教師健全專業情意,確立為學生發展服務的觀念,形成崇高的道德情操和遠大的教育理想,規范職業道德和教育行為。
六、在研究中學會系統思考
1.學會系統思考
要真正確保新課程教學深入扎實地開展,就應該從整個教育這一大的系統著眼,對教學體系進行思考和改革。為此,教師要學會系統思考,對教學進行整體改革,能從實施新課程、促進學生發展的宏觀角度考慮問題;要從目標設計、情境營造、活動組織策略選擇、模式運用、評價實施等環節全面研究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學會教學研究
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成為學科知識的專家,還要求教師成為學科教學的專家。教師要成為教學專家,就要從學生的實踐情況出發,研究傳統課堂教學的弊端,研究新課程實施給課堂教學帶來的變化,研究學科教學理論,研究教學實踐的改善等;探索新課程教學的基本規律,探索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探索與新課程要求相適應的備課、授課、作業設置與批改等。
3.學會教育科研
新課程倡導教師作“研究者”。教師只有通過教育科研,才能提高教學研究的層次,拓展研究領域的深廣度,逐步成為一個真正的研究者。為此,教師要積極參與教育科研,掌握一般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重點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研究,提高研究能力,形成研究習慣;要能夠整理研究成果,總結研究經驗,撰寫研究報告和研究論文,交流和推廣自己的研究成果。
總之,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上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關懷下,在各級主管部門的支持下,我們的教育理念與新課程的要求將會更加吻合,教師和學生將會得到全面發展。“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意義在于獻身;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讓我們為了教師的發展、為了學生的成長、為了學校的發展,在“校本教研興校、校本教研培師、校本教研育人”的校本教研理念指導下創造性地工作!
【參考文獻】
[1]李穎.關于校本教研的幾點思考[J].現代教育科學,2006年02期
[2]陳鑫.談如何推進“校本教研”制度建設[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3]胡慶芳.我國校本教研理論與實踐研究的綜述[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5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