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雪
摘 ?要:新課程標準提出,小學階段語文的教學任務是基礎性的,只有在小學階段打好語文閱讀能力的基礎,才能為以后語文的學習提供進步的基礎。閱讀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育中的關鍵之處,好的語文閱讀能力能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受益匪淺,錯誤的閱讀習慣的培養也是對語文閱讀能力的一種阻礙。對于小學階段語文的學習,提高閱讀能力的培養有利于提高閱讀興趣,擴大小學生自身所具備的詞匯量。
關鍵詞:小學中低學段;閱讀能力;教學策略
引言:
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提升閱讀能力能夠培養學生閱讀的好習慣,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提高在小學中低階段的語文素質,為以后高年級要學習的語文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本篇文章著重于從學生字數學習和教師教導兩方面的學習來研究小學中低學段對于語文閱讀能力的學習。
一、提升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意義
經研究表明,目前的大部分小學語文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教學程序幾乎模式化,教師根據課本來教學,從而忽視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課外閱讀能力的培養,導致語文成績停滯不前。閱讀是一門學問,是提高語文成績的重要內容和方法,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關系到語文多種能力的培養和語文素養的提升。在目前的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大部分小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缺乏自主思考探究的意識,過多的依賴于教師講解,懶于動腦思考和感悟,缺乏自己的感受,以教師的知識來代替自己的知識。學習是互相的過程,閱讀是處理信息、認識世界、擴散思維的過程。要想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水平,教師要學會從學生出發,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1]。
二、提升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教學研究
(一)以興趣為出發點提高閱讀能力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為了最大程度的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應該從小學生的興趣出發,以興趣教學來提升閱讀能力。小學階段,學生對于語文的課本和知識是充滿好奇的,教師要學會加以引導,在教學的過程中,以身作則,注意渲染文章的意境。例如教師在講解課本中的文章時,并不能一味地講解文章內容和作者的思想,對于學生們來說,這樣的教學方法是陌生的。在講解文章之前,教師可以利用早讀課的時間,讓學生先朗讀和理解這篇比較陌生的文章,在課堂上時,有同學自行舉手示意朗讀較好的來向其他的同學展示,再由教師點評。在這種閱讀模式里,小學生的競爭意識是強烈的,對于文章的閱讀也是熱情滿滿的。
(二)增加課外閱讀來提高閱讀水平
小學課本中的閱讀文章是有限的,微課擴大小學生的閱讀量,教師可以用課外閱讀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增加課外閱讀量對于小學生來說肯定是不愿意的,教師可以在班級開展一次讀書閱讀會,讓每一位學生向教師和其它同學展示一本自己的課外生活最喜歡閱讀的一本書。學生之間也可以互相分享自己最喜歡閱讀的書籍回去閱讀,了解其他人的興趣愛好。這樣的書籍分享活動有利于教師更好的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又能夠一定程度上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把握學生的閱讀方向,避免了學生在自行閱讀方向上出現偏差而出現的不良后果。另外,教師也可以向學生們展示幾本較好的書籍作為自己的愛好書籍讓學生們閱讀,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和提高閱讀水平[2]。
(三)讀寫結合,提高語文閱讀綜合能力
豐富的語文閱讀訓練是提升閱讀能力的關鍵,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但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一味地閱讀會使小學生覺得文章空洞和無味,使閱讀能力產生局限性,束縛了小學生的知識延伸。閱讀能力的積累和增加是為了拓寬閱讀視野,而合理的閱讀訓練也是為學生的閱讀興趣提供一定的知識基礎。在閱讀量增加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課堂時間讓學生寫出對于自己閱讀過的文章的看法和其中讀到的情節自己有不明白之處,可以和其它學生一起交流和分享。小學生的語文知識量是有限的,對于文章的理解也是有限的,學生寫下自己對文章的看法和自己的不理解之處,由教師和其它同學指出,這樣更有利于增加學生的閱讀記憶,提高自身有限的語文知識量,為以后的閱讀增加閱讀動力。
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將自己遇到的優美的句子和經典的句子摘抄下來,用于以后的應用。教師可以在班級組織語錄收集,由每一位學生寫出一句自己最印象深刻的句子作為其他學生的收錄。這樣擴大了學生的見識面,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有了一定的幫助,提高自身語文學習的綜合能力。
結束語:
本篇文章主要從小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愛好以及閱讀方向幾個方面提出了小學生對于閱讀能力的培養。在小學語文教導的過程中,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主體,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要以興趣為出發點,逐漸增加學生的課外閱讀,擴大閱讀視野。在讀寫結合的閱讀教學下,強化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增強閱讀基礎,為以后的語文學習提供堅實的閱讀保障。
參考文獻:
[1]陳惠.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策略研究[J]. 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7,67(2):72-74.
[2]佚名.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策略分析[C]// 教育理論研究(第二輯). 2018,23(46):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