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月 司秀健
摘要:2019年,距離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誕生已過去70多年,距離互聯網誕生也已經過去了50年。計算機與互聯網的誕生和發展給世界帶來了深刻的變化,尤其是互聯網的普及和應用,在一定程度是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歷史進程,而種改變還在以我們能夠察覺的速度和不可預知的趨勢進行著。
關鍵詞:互聯網;公共文化管理;大數據
1 、網絡環境下公共文化管理產生的問題
1.1 網絡環境下公共文化的道德問題
從道德意識的角度看,網絡使道德相對主義盛行。這個問題的原因是網絡的虛擬性。沒有中心、沒有起點、沒有終點,是網絡最大最顯著的特點。這與現實中傳統的道德教育背道而馳,大大降低了道德的約束力。同時,網絡新技術也帶來了許多現行法律無法解決的問題。道德規范的標準很難界定。大多數網絡犯罪無法及時有效地解決。這也是由于我國網絡法律規定不完善造成的。由此可見,網絡具有自由性強、發展迅速、影響廣泛的特點。正是因為這些特點,網絡文化才會對傳統道德產生沖擊。
1.2 網絡環境下公共文化的法律問題
網絡時代公共文化領域最突出的法律問題就是對隱私的侵犯與保護的問題,其中尤以網絡暴力問題最為突出。網絡暴力作為互聯網發展中出現的衍生品,是指網民在網絡中的暴力行為,是現實社會中的暴力行為在網絡中的延伸,有兩種:其一,以道德的名義,惡意制裁、審判當事人并謀求網絡問題的現實解決;其二,以暴力語言進行群體圍攻,通過網絡追查并公布傳播當事人的個人信息。
1.3 網絡環境下的知識產權保護困境
網絡技術的發達一方面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另一方面由于網絡社會的虛擬性等特點,也給網絡知識產權受到侵犯提供了滋生的溫床,因此在網絡環境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提出了新的要求。
1.4 網絡環境下公共文化的低俗化問題
網絡極大的方便了我們的生活,帶給了我們海量的信息。這盡管是一個虛擬的空間,但它的方便、快捷、靈活等多種優點,拓展了我們的知識面,給予了我們敖游的空間。但是現在網絡的發展好像不按照原來的軌道行駛了,逐步走向了低俗化:色情之風肆虐、暴力娛樂泛濫、網絡文學作品粗鄙化等等。
1.5 網絡環境下公共文化的安全問題
不法分子通過網絡對公民個人隱私信息進行竊取,如速遞公司快件面單信息倒賣等信息泄露事件層出不窮,保險公司數十萬的用戶保單泄露、多家商業快捷酒店用戶信息泄露;再者;網絡謠言肆虐,各種不良網絡推手在重大突發事件之后編造謠言等網絡輿論日益猖獗等等。
2 、網絡環境下公共文化管理問題的應對措施
2.1 普及文化觀念教育
加強相關領域的觀念教育價值觀念在一定程度上能彌合現實世界與網絡世界的分歧,大力宣揚講仁愛、輕私利、崇禮制、守誠信、明事理的文化傳統,有助于重塑網絡虛擬社會中的倫理道德規范,引導網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從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適應網絡時代的思想觀念體系。
2.2 加強道德建設
網絡環境下公共文化領域的道德建設,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以網絡時代的文化道德建設為重點,充分發揮網絡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精神動力、評價、引導、調控等功能,充分發揮網絡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作用。對現實社會。道德和社會公眾對網絡社會道德的制約和激勵作用。
積極建立網絡環境下的文化道德規范,形成系統的規范體系,全面控制和引導網絡的主要行為。目前,人們的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都與網絡融為一體。網絡已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公眾實施公共文化倫理規范的必要性十分突出。
2.3 改進文化管理制度
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涉及中央和地方各部門、各單位。互聯網音像由國家廣播電視部門管理,網絡出版和電子出版物由國家新聞出版部門管理,網絡廣告由國家工商部門管理,互聯網企業由國家文化部管理。這是由于我國現行行政體制的傳統和互聯網的特點造成的。建立這一制度有兩種途徑:一是按照建設大型文化部門的方式,對公共文化管理中的各項事務實行統一管理。第二,在現有機制的基礎上,建立共同討論制度。在文化監督方面,要在地市建立綜合執法隊伍。通過網絡新聞發布會、形勢調查研討會、網絡宣傳、網絡輿論、網絡簡報等形式,加強自上而下的信息溝通和工作指導。
2.4 完善法律法規建設
目前,隨著我國網絡社會的發展,公共文化領域對知識產權保護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但是,公共文化領域知識產權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還比較欠缺,缺乏相對完善的法律保護體系。因此,要在公共文化領域保護知識產權,就必須逐步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保護體系,通過不斷加快我國侵權行為立法進程,維護網絡公共文化領域的社會秩序,依法保護網絡公共文化領域的知識產權,逐步建立系統規范的法律保護體系。
總 結
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移動互聯、新媒體、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不斷突破,網絡環境日新月異,公共文化管理領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問題,但同時也存在著諸多問題。這就意味著我們要有更多的技術手段去探索和投入到公共文化管理領域,從而更好地發揮技術優勢,達到以前無法想象的效果。在當前“互聯網+”環境下,公共文化管理也應納入互聯網技術。“互聯網+公共文化管理”的影響范圍和技術體系符合未來公共文化管理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曲青山:《進一步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2009.
[2]鹿秀云:《論大數據時代網絡用戶的隱私保護》《新聞研究導刊》2015.
[3]尹韻公:《網絡文化的全球視野與中國特色》2007.
[4]彭雪琴:《網絡時代的文化管理問題》2011.
[5]周曉媛,王東樹:《大數據時代下的網絡安全問題分析》《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16.
[6]楊琴琴:《簡述我國網絡環境下的知識產權保護》2016.
[7]孫繼紅:《當前網絡道德建設面臨的挑戰及對策》《人民論壇》2013.
[8]戴維·H·羅森布魯姆:《公共行政學: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徑》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9]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商務印書館2019.
[10]俞可平主編:《全球化:全球治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11]陳振明主編:《公共管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12]馬化騰:《互聯網+》2015.
[13]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大數據時代》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