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壁瑩
摘 要:高中物理教學在培養和發展學生科學精神、創新能力與綜合素養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與影響。課堂是教師開展物理教學活動的主要途徑,也是學生學習、發展與成長的舞臺,所以只有構建高效的高中物理課堂,才能發揮出物理的功能與作用。本文將從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注重學生實驗操作、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三方面出發,探究構建高中物理高效課堂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高中物理;高效課堂;教學實踐
在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下,過去部分高中物理教師通常將課堂教學的重點放在了單純的知識傳授上,致使學生只能被動接受,久而久之便會影響學生學習興趣,阻礙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所以,高中物理教師必須要切實轉變觀念、更新思想,積極探索各種科學、高效且創新的教學方法,推動高中物理高效課堂的打造與構建,充分彰顯物理的獨特魅力與價值,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全方面發展。
一、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基礎和動力,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前提。問題情境的創設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思考動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同時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因此,高中物理教師應當把握物理學科的基本特點,根據物理知識的重點、難點以及學生的認知結構、興趣愛好來精心設計問題,保證問題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和趣味性,從而使得問題的提出可以創設出引人入勝的問題情境,有效引發學生的認知結構矛盾,觸發學生的求知和探究欲望,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進而展開主體探究。
例如,在教授《勻速圓周運動》這部分知識時,為了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筆者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們設置了幾個問題,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們學習新知。問題如下:怎樣的運動叫做圓周運動?在兩個做圓周運動的物體中,如何比較它們轉動快慢呢?在曲線運動中,速度的方向是怎樣確定的?問題提出后,學生們立即對問題展開思考,經過學生們耐心分析,學生們對于加速度的概念、勻速圓周運動的規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這樣一來,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筆者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注重學生實驗操作,豐富物理教學內容
高中物理是一門注重實踐操作的自然科學,實驗是物理知識、規律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所以實驗教學是高中物理教學的重要部分,是推動高效課堂構建的有效保障。高中物理教師需要轉變過去重理論、輕實踐的觀念,積極組織和開展各種實驗教學過程,豐富物理教學的內容,并給予學生充足的自主實驗、實踐操作的時間和機會,促使學生可以獨立設計實驗方案、操作實驗儀器、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數據并探究實驗結果,讓學生完整經歷實驗過程,從實踐中深入理解理論知識,發展實踐探究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影響加速度的因素》這部分知識時,為了豐富物理教學的內容,筆者為學生們開展了實驗活動。首先,筆者先為學生們介紹了本節課程的主要學習內容,待學生們對本節課程的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筆者再讓學生們通過實驗探究加速度與力和質量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獨立設計實驗,并根據自己的實驗設計進行實驗,通過實驗現象記錄實驗數據,進而理解影響加速度的因素。這樣一來,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筆者通過注重學生實驗操作,豐富了物理教學的內容,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三、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增強學生團隊配合
小組合作教學是新課程改革下一種創新型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打破和轉變傳統教學模式下課堂的封閉狀態,讓整個課堂變得生動和活潑起來。因此,高中物理教師應善于組織和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先按照科學的標準與原則將全班學生分成4-6人一組的學習小組,再組織和引導學生們以小組的形式,圍繞著同一個問題或者任務展開溝通、討論、互動、交流,實現思維互補與資源共享,拓展學生的學習思路和深度,最終收獲理想的教學效果,增強學生團隊配合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電磁感應與電磁場》這部分知識時,為了增強學生們的團隊配合能力,筆者為學生們開展了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在上課前,筆者將學生們分成了多個小組,每個小組6人,小組成員確定好后,筆者再為學生們布置任務,如下:什么是電磁感應現象?導體不動,磁場動,會不會在電路中產生電流呢?任務下發后,小組成員開始圍繞任務展開討論,經過學生們對任務的討論分析,學生們最終得出結論。這樣一來,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筆者通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增強了學生的團隊配合能力。
總之,構建高效課堂一直以來都是廣大教師的任務和目標,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和深入,這一任務和目標的實現變得更加重要和迫切。因此,高中物理教師應該順應課程改革趨勢,把握課程改革的本質與核心,樹立科學的觀念和思想,以現實學情為中心,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注重學生實驗操作、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等策略的運用,來推動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改革與創新,最終實現高中物理高效課堂的構建。
參考文獻:
[1]蔡本再.高中物理高效課堂教學的構建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8(33):183-184.
[2]馬浩君.高中物理高效課堂的教學實踐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48):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