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婷 宋家嘉 劉靜
摘要:信息技術如今已成為所有事物發展的大背景。當然教育領域也不例外。基于信息技術的應用,英語學科的發展是當今英語教學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的密切關系,使得在英語課程中運用信息技術成為一種自然現象。通過最新技術手段的應用,不斷更新和優化教與學的過程。體驗學習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它注重過程與反思,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親身實踐,可以綜合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在許多中小學課程的實施更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關鍵詞:智慧課堂、學習體驗、英語學習
一、學習體驗的內涵及研究意義
目前,對學習體驗尚未有統一的概念界定。楊俊鋒將學習體驗”一詞借鑒用戶體驗的界定,主要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感受,可以指在正式的學習場景中的感受,也可指在非正式和非正規的學習場景中的感受。廖宏建,楊玉寶認為學習體驗是一種跟學習過程密切相關的經歷,除具有用戶體驗的因素以外,還強調學習的情境性,如使用情景、學習背景、學習動機及各種認知因素等。陳亮和朱德全從狄爾泰的體驗觀基礎上理解學習體驗的過程是學生建構知識意義、煥發生命活力、提升生命價值的過程 ;旨在引發學習體驗的教學活動能夠有效揭示 、展現和提升學生的生命意義 。我國教育學者李英曾提出;體驗既是一種活動,也是活動的結果。所以從兩方面來看,一方面如果把課堂學習體驗視為活動,即學生作為主體在進行學習活動過程中,對課堂的知識或者發生的某個事件獲得的其個性化的認識和情感體驗;另一方面,如果把課堂學習體驗視為活動的結果,即學生作為主體在學習過后經過內化獲得的認識和情感,如積極體驗、消極體驗。
以技術手段支持的英語課堂教學為環境,雖然目前技術的應用非常廣泛且已相對成熟,但學生的課堂學習體驗情況并未得到教師及研究者們的足夠重視。關注學習者的課堂學習體驗為信息技術應用的有效性,和技術手段的教學成果提供了依據,從實踐角度來說,本研究有利于從學生視角認識到學習體驗對于學生在智慧環境下學習的重要性,并能更好的應用技術手段進行課堂教學,把握決定學生在校課堂學習體驗的影響因素。因此,本研究對于提升學生的在校課堂學習體驗及改進技術手段支持下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具有豐富的現實指導意義。
二、技術環境下學習體驗現狀
我國關于智慧學習環境的研究主要從2012 年開始涌現,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定義、構成要素、環境特征、 教學設計原則、技術支持等。隨后文獻發表數量逐年增長。2016年至今,有關智慧習的文獻發表數量急劇增長,并且開始呈現多樣化,多角度的態勢。對學習體驗的關注也開始有所增加。研究主題涉及智慧教育、智慧學習、智慧校園、智慧課堂、翻轉課堂、MOOC、課堂效率、個性化學習、學習情景、課堂教學模式等等。胡永斌和黃榮懷學者(2016)將智慧學習環境的學習體驗定義界定為:學習者對智慧學習環境、學習活動和學習支持服務等過程中涉及的諸多要素的感知、反應和行為表現,并認為智慧學習環境學習體驗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信息技術 (自然客觀對象)、學習空間(人造客觀對象)和教學法 (主觀對象)等三類刺激對象。王曉晨等人(2016)對智慧教室環境下的中小學課堂人際互動分析,數據分析顯示,技術豐富的教室 環境較好地支持和促進了課堂互動的開展。相對于傳統課堂的師生互動,互動主體也發生了明顯變化,生生互動頻率明顯增高。并且技術豐富的教室環境的學生參與度得到顯著提升。所以他們總結出互動質量較好的三種 活動類型:第一,在“學生不持有終端設備”的教室中, 分享與點評、操作與練習、討論三種活動類型的課堂互動質量最佳;第二,在“個人持有終端設備”的教室 中,測試、操作與練習、仿真模擬三種活動類型的課堂 互動質量最佳;第三,在“小組持有終端設備”的教室中,較適宜開展討論、操作與練習、分享與點評。徐晶晶等人(2018)研究結合教學法—空間—技術(Pedagogy Space Technology ?PST)框架和智慧學習環境學習體驗的指標劃分,解析了智慧教室中學習體驗的感知、交互、績效等三個層面及評價指標,對智慧教室中基于學習體驗的學習者滿意度進行了研究,得出結論:首先學習者期望通過感知體驗和感知價值間接影響學習者滿意度;其次,學習支持對感知體驗的影響最為強烈,智能設備的有效運用需要以教師的引導和支持為基礎,學習者只有在教師的引導下才能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最后教學法對學習者滿意度的影響最強,其次是技術支持,最后是學習空間——這說明在課堂學習 過程中,學習空間并不是影響學習者學習體驗的主要指標。
三、結語
由于學習情境不同,教師的教以及學生的學的方式不同,學生的不同,更有相關用戶群體的出發點不同,“從一定程度上來講,要追問什么是整體技術的影響,一般會無果而終”,這從側面反映出技術應用的多樣性和效益研究的復雜性。但在特定技術環境下,我們總嘗試去考察技術應用給學生帶來的影響,并期待著對學習過程和結果正向作用。反思已有研究,對信息技術作用下對學生學習的影響研究 有如下思考:(1)需要長期的研究觀察。技術應用對學 生學習的影響,難以在短期內體現,需要在與技術相適配的教學實踐發生后,在學生的心理、行為、效果等方面逐漸顯現,而這需要長期跟蹤后的縱向評價; (2)需要定量與定性結合。學生的自我報告能夠記錄學生對電子書包的使用態度或體驗等;標準化測驗結果能夠量化電子書包應用效果,但只有通過對學生課堂活動的觀察與分析才能夠在具體情境下真實分析電子書包對學生學習的影響;(3)需要用技術支持評價。全面采集學習過程數據,實現對數據的深度挖掘與分析,才能達成對學習行為、學習能力的多元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