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銀橋
摘要:隨著我國扶貧事業的不斷深入,黨和人民對脫貧攻堅工作“量”的硬性要求逐漸減弱,更加注重脫貧攻堅工作的“質量”,既要做好各項政策的落地問題,又要做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但是在實際的扶貧工作中卻出現了諸如:被扶主體思想觀念落后,態度消極、學習能力欠缺、邏輯思維薄弱,風氣不存不純等問題,究其根本,這些問題實質上是因為被扶主體由于對自身在脫貧事業中的對自身主體地位認識偏差而導致的。唯有精神扶貧,激發扶貧對象的主觀能動性、樹立榜樣形象,強化外部刺激、以及建立新型農民合作組織為解決脫貧攻堅工作的深層次矛盾注入新動力,才能實現精準扶貧,打贏脫貧攻堅戰。
關鍵詞:精準扶貧;扶貧對象;主體意識;缺位
貧困問題是長久以后困擾著人們的世界性難題,對貧困問題的研究是世界各國長期從事的事業。自建國初,黨中央就著手研究貧困問題,經過改革開放40余年的發展,我國的減貧事業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國家統計局報告顯示,從1978年到2017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7.4億人,年均減貧人口規模接近1900萬人;農村貧困發生率下降94.4個百分點,年均下降2.4個百分點”[1]。隨著貧困人口的逐步減少,我國的扶貧工作進入了攻堅期,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工作被提上日程。為解決這一難題,習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這一概念,并在實踐中不斷的完善,使之發展成為解決深度扶貧問題的措施體系。黨中央制定了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將這一思想進行了貫徹落實。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打贏脫貧攻堅戰,要“堅持大扶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2]。我國前期的脫貧工作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產生了一些新問題,如部分貧困主體脫貧意識淡化、“等靠要”思想嚴重甚至異化為“以貧為榮”等,這一系列問題看似是經濟問題,但就其本質而言,則是扶貧對象物質生活改善與精神境界提升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映射,其成因正是早期的脫貧攻堅工作過于強調物質脫貧卻在一定程度上忽視脫貧主體精神脫貧需求,具體表現為:
一、思想觀念落后,態度消極
貧困地區之所以貧困,通常既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也受到人文因素的影響。自然因素的影響往往集中表現在貧困地區地貌復雜多樣(多山區,少平原),適宜發展農業的區域面積小,同時這類地方氣候條件惡劣,不能滿足農作物生長對氣候條件的需求,加上這類地方地形閉塞,交通不便,與世隔絕,也加劇了該地域的貧困狀況;除此之外,人文因素也是造成貧困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人文方面的影響要素主要包括長期宗族氏親式的家長制、傳統的小農思想、封建迷信風盛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自然條件和人文因素并不是單獨起作用的,而是互相交織,互相影響,共同造成了幫扶地區的貧困現狀。
物質幫扶手段的主要目的是兜底功能,其應該作為扶貧幫扶的基礎措施,而不應是最后手段。物質扶貧的存在有其自身不可代替的價值。個人的全面發展建立在基本生存生活條件得以保障的基礎之上,一旦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精神文明建設更無從談起。所以物質幫扶應該做的就是首先解決貧困群體的生存問題,繼而在此基礎之上,國家、社會各界積極引導扶貧對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主動意識,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自覺參與扶貧事業,開發思維,主動創新扶貧方式。
二、學習能力欠缺,眼光短淺
眾所周知,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發展滯后。造成此現象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地理環境。因地形地貌影響,交通限制,導致貧困地區人民與外界交流少,處事多以自身經驗為主;第二,國家政策。基于國家大力發展城市的戰略布局,導致我國教育專項資金分配嚴重不均,貧困地區基礎設施落后,教學資源匱乏,導致了人民群眾受教育年限短、入學率低、輟學率高,總體文化水平低,學習能力弱,接受新事物的周期長,只能以農業為主要事業,子承父業,世世代代以種地為生,與土地為伴。即使近年來,我國已逐步開展教育扶貧事業,采取多種措施,開展各項技能培訓,但是由于農業發展的季節性以及農民自身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大多都流于表面,收效甚微。
同時,貧困群體眼光短淺,非常容易滿足。由于長期受貧困影響,被扶群體產生了兩類心理態度,一類是積極的生活態度,認為雖然窮,還能生存下去就是最好的安排;另一類是消極的態度,認為自己沒能力、沒技術、沒可靠關系、沒強大背景,自己窮是理所應當的,這類群體整日沉溺于悲觀現實中,認為自己根本不可能改變現狀。上述兩種情況,不論是消極態度亦或是積極態度,最終結果都是安于現狀,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忽視長遠目標的發展。對他們而言,當下物質扶貧能帶給自己實際收益,根本不需要制定長遠可持續的發展計劃,用以永久改變自身現況。
三、邏輯思維薄弱,風氣不純
扶貧對象通常邏輯思維薄弱,集中表現在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弱、花費周期長。扶貧群體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在面對新事物時,難以理解到事物的本質,對新事物經常持有懷疑態度。尤其是對國家扶貧政策理解不到位,形成了錯誤價值判斷。另一方面,片面了解與自己的直接利益相關的政策,其余與自己直接利益關聯不大的宏觀政策概不過問,政策了解的目的性非常強。但正是由于對政策的片面了解,貧困群體發展過程中往往就損失了政策的扶持,事后又去找政府理論,撒潑打諢,形成了發展困境。同時由于地理位置的長期閉塞,信息通達度低,導致信息的時效度低,尤其是在今天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反饋信息給國家層面,國家從宏觀層面調節供需,但是當信息傳遞到偏遠貧困地區時,宏觀供需已經平衡,使得貧困地區的作物總是與社會需求不匹配,也加深了貧困地區的貧困程度。同樣正是因為貧困地區長期的以農為生,靠天吃飯,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信天命”思想。世世代代以老舊的耕作方式進行生產,不相信新技術,不參加政府組織的培訓,在這些地區形成了獨特的“反現象”,即部分群眾對科學技術持有懷疑態度,對部分“歪門邪道”深信不疑。
參考文獻
[1]陳煒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7.4億人[N].鄉村科技,2018-09-04(04).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