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燦麗
摘 要:數學是我國教育教學體系中的基礎學科和重要組成,數學課堂則是教師開展數學活動、向學生傳授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和技能的主要陣地,課堂教學的有效與否直接決定著高中數學教育教學的成敗。新課程標準下,優化和革新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逐漸提上日程,成為擺在廣大高中數學教師面前的一道重要課題。對此,本文將從注重課堂提問、組織小組合作和緊密聯系生活三個方面出發,分析新課程標準下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方法和科學策略。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教學模式
數學新課程標準提出意味著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面臨著全新的任務和要求,即要轉變過去單方面傳輸的教學傾向,改善學生被動學習、機械記憶的學習狀態,關注學生情感態度體驗的優化和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調整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所以,高中數學教師必須要沖破傳統教學觀念和模式的束縛,順應教育變革的趨勢,積極改進、革新教學方法,以此來推進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轉型與升級。
一、注重課堂提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提問是課堂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環節,但是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只是隨意向學生提出幾個問題并直接給出問題的答案,導致提問流于形式,無法發揮出提問的作用和價值。針對這種情況,高中數學教師應該以新課程標準、教學目標為基礎,根據數學知識的重點、難點知識、學生認知結構來精心設計問題,保證問題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且難易程度適中;其次,教師需要選擇恰當的教學時機來進行提問,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使學生能夠主動對問題展開分析與探究,進而推動整個課堂教學的進程。
例如,在教授《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這部分知識時,本節課程是高中數學幾何教學中重要的分支,為了幫助學生們深刻理解直線的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筆者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們設置了課堂提問。問題如下:什么是直線的傾斜角?直線的傾斜角有范圍限制嗎?當直線l與x軸平行或重合時,此時的傾斜角為多少?問題提出后,學生們立即圍繞問題展開思考.經過學生們對問題的耐心分析,學生們最終得出答案。這樣一來,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筆者通過注重課堂提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組織小組合作,促進學生互動交流
課堂本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溝通、交流和互動的舞臺,但是由于傳統單向傳輸式教學方法的運用,致使課堂成為了教師的“一言堂”,學生不敢提問和質疑。對此,高中數學教師可以組織小組合作來打破課堂的封閉狀態,促進學生互動與交流。首先,教師需要將全班學生分成4-6人一組的學習小組,再向學生們提問或者布置任務,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合作動機,促使學生們主動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溝通、討論、互動,交流各自的看法、觀點與見解,構建互動式的數學課堂,提高課堂效率。
例如,在教授《指數函數》這部分知識時,為了促進學生們的互動交流,筆者為學生們組織了小組合作探究活動。首先,筆者對學生們進行了分組,使每個小組6人,然后,筆者再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們設置探究任務,如下:指數函數與其他函數具有怎樣的區別?指數函數的解析式具有什么特點?任務布置好后,筆者給予學生們充足的時間進行討論。在學生們討論的過程中,筆者會在各組進行巡視,經過筆者的觀察,各組成員都積極參與討論,各抒己見,將自己的想法與組員進行分享,經過一段時間后,學生們最終得出結論。這樣一來,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筆者通過組織小組合作,促進了學生的互動交流,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緊密聯系生活,增強學生應用意識
知識源于生活最終也將與運用到生活當中去,數學知識更是與生活有著密切的關聯,將這種關聯延伸到數學課堂教學實踐過程當中,可以讓學生感受和認識數學的現實意義,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可以將生活實際作為出發點,注意觀察、挖掘、搜集各種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的元素、案例和素材,巧妙地融入到課堂教學過程之中,加強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創設富有生活氣息的生活情境,使學生體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具體體現和應用,不斷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能力。
例如,在教授《等比數列》這部分知識時,為了增強學生們的應用意識,筆者通過生活中的一些實例進行教學。如細菌在生活中的分裂情況,每個細菌經過一個單位的時間分裂成兩個細菌,隨著時間的推移,細菌的數量會隨之增多,而細菌增多的規律便是等比數列。這樣一來,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筆者通過緊密聯系生活,增強了學生的應用意識。
總而言之,加強和優化課堂教學、革新課堂教學模式是新課程標準提出的全新要求,也是每一位教師應該努力和追求的方向。因此,高中數學教師也應當樹立全新的觀念和思想,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和原則,以現實學情作為出發點,通過注重課堂提問、組織小組合作和緊密聯系生活等方法、策略的運用,來推進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變革與創新,最終全面提升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成效。
參考文獻:
[1]張明.新課標下關于提高高中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探索[J].中外企業家,2019(24):181.
[2]徐艷松.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數學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路徑探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