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小義
摘 要:本文重點闡述了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的措施,主要有營造生活化的課堂氛圍、運用生活題材進行寫作、帶領學生走進實際生活、將語文學習與生活相結合這四種措施,希望能夠對小學生的發展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教學;生活化
引言:
隨著素質教育的提出,對小學語文教學模式的更新也在不斷深化。將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語文成績的提高,有利于順利實現教學目標。
一、營造生活化的課堂氛圍
教師在制定教學方案時,應根據教材的內容進行深入探討,思考如果在課堂中融入生活化教學,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語文課堂中,教師應秉承認真負責的態度,給予每一位學生父母般的關愛,關注全體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應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性格特點開展生活化教學。在課堂中教師應對表現優秀的同學進行言語鼓勵,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語文的學習中去。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再現生活情境,營造生活化的課堂氛圍。
例如,《誠實與信任》這篇課文講述了作者在回家的途中撞到了一輛小紅車的反光鏡,致使反光鏡損壞,作者留下了字條,三天之后,小紅車的車主打來電話向作者表達感謝的故事。在學習完這篇課文后,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什么是誠實?”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并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感想。然后,教師可以使學生回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關于誠實與信任的故事,讓學生組織好語言給大家講述。通過學習這篇課文,使學生領悟到誠實與信任的真諦,再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加深理解,使學生懂得要勇于承擔責任。這一方法能夠培養學生在遇到問題時獨立思考,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二、運用生活題材進行寫作
現實生活中學生最熟悉的,是學生學習成長的綠色原野,充分挖掘現實生活中的積極資源,使之很好地服務教學,將會使語文課堂充滿濃濃的生活味[1]。語文學習來自于生活,生活題材中有很多的內容可以進行寫作。小學生認知事物的程度普遍較低,但是對現實生活卻十分熟悉,教師可以讓學生將生活中的所見所感進行表達,對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很有幫助。
例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日記任務,日記的字數不用太多,兩百字左右就可以了,相當于一篇微寫作的字數,讓學生準備一個專屬的日記本,將一天發生的經歷記錄下來,能夠激發學生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校園是學生的另一個家園,學生對校園內的情況非常熟悉,教師可以讓學生以《我的校園》為題目,通過對校園進行細致的觀察,講述校園中的一草一木,在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同時,還會加深學生對校園的熱愛。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朗誦自己的作文,看看別人筆下的校園是什么樣的,自己的作文有哪些不足之處,然后進行改進,創作出一篇文質皆美的佳作。
三、帶領學生走進實際生活
隨著素質教育的大力推行,語文學習不能僅僅局限與課堂之中,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應對語文學習內容進行延伸。課本上的知識和生活實踐中的難免會有一些偏差,或者不貼近學生的生活,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夠全面。對此,教師可以組織一些課外活動,讓學生觀察在生活中忽略過的事物[2]。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認知,讓學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例如,《秋天的圖畫》這篇課文的語言生動形象,讀起來膾炙人口,其中使用了很多的比喻,將“梨”比作“燈籠”,“稻海”比作“波浪”,“高粱”比作“火把”,能夠起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但是,對于認知能力較低的小學生來說,如果不親身經歷,很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為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正值秋天,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走入秋天的懷抱,讓學生感受這一豐收時節的到來,體會秋天帶給我們的歡樂。通過課外活動的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加對于語文學科的熱愛。
四、將語文學習與生活相結合
小學語文學習的內容主要是識字和寫字,對于有些學習能力強的小學生來說,教材的內容已經不足以滿足他們的學習需要。生活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地點,生活中漢字隨處可見,能夠為小學生提供學習資源。教師應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比如,提問黑板上方懸掛的標語牌怎么讀,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如果學生在生活中遇到了不認識的漢字,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如何查字典,學生在查找中能夠增加對于漢字的印象,增加學生的漢字儲備。僅靠學校一方進行生活化教學成效并不顯著,教師可以與家長達成共識,使家長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在生活中進行引導,促使生活化教學進展順利。家長可以讓孩子在生活中做一些利于語文學習的事,比如,在孩子看動畫片時提問孩子這一小段動畫片講了什么,能夠增強孩子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水平,實現語文學習與生活相結合。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能夠為語文學習提供內在動力,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但是小學語文的生活化教學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結合學校學生的特點,在摸索中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袁治軍.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西部素質教育,2018,4(21):249.
[2]簡永愛.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的思考[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