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摘 要:對初中生寫作能力的培養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方面,也是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發展的必要方面。因此,對于初中階段的語文寫作教學而言,教師需要從多方面進行教學優化,致力于提升寫作教學的效果,強化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寫作能力;培養策略
在聽說讀寫四項基礎的語文教學內容中,寫作教學看似只占據四分之一的位置,但其實寫作考察的是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也就是說,教師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不能僅僅局限在寫作教學中,在平時的各項語文內容教學中,教師都可以適當地進行寫作教學的滲透。如此既可以讓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又可以增添語文教學的層次,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因此,教師需要將寫作教學進行適當地拆分,對寫作教學的各個細節進行優化。故而,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對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策略進行探究。
一、素材積累:廣泛化
素材積累是語文寫作的基礎,要想讓學生寫出來的文章內容充實,文采斐然,廣泛的素材積累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師首先需要提升學生進行素材積累的意識。其次,需要引導學生從多個方面進行素材積累。也就是說,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素材積累;教師也可以指導學生在生活中進行素材積累;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已有的素材中衍生出新的素材。
例如:在進行《濟南的冬天》的教學時,文中有很多描寫優美的名詞佳句,非常值得作為寫作素材積累起來。因此,在進行本節課基礎教學的前提下,我引導學生進行了素材積累,比如對于“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這幾句話,我建議學生在課下對此進行摘抄,在摘抄的同時進行分析和思考,即作者在這幾句話中用到了比喻、擬人、對此的技巧,讓下雪的山景更加形象生動地浮現在讀者眼前,自己在寫作的時候也可以進行此類的描寫。如作者說“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這句話也可以改寫成: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像是山在婀娜的跳舞一樣。通過這樣的積累和思考,學生充實的不僅僅是寫作素材,還有思想。
二、寫作訓練:片段化
寫作訓練是語文寫作教學的重點,也是鍛煉學生寫作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然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專門留給學生進行寫作訓練的時間并不多。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化整為零的策略,讓學生進行片段化的寫作訓練。也就是說,教師在進行平時的語文教學或者布置課后的語文學習任務時,可以根據具體的內容給學生添加適當的片段寫作的內容,讓學生的寫作訓練實現日常化。
例如:在進行《春》的教學時,因為作者在文中運用了大量的寫作技巧,并且筆力深厚,所以讀完課文之后,學生紛紛感嘆作者的好文采。鑒于此,我告訴學生只要用心感受,你們也能寫出這樣的好文章。很多學生因此受到了鼓勵,學習的熱情高漲。因此,我趁熱打鐵,讓學生進行片段式仿寫。在學生的仿寫開始之前,我先引導學生進行了段落分析,比如對于“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花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這一段,作者在這一段中運用了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寫出了春天的色彩、動靜與味道。在這樣的詳細分析之后,學生的仿寫熱情更加高漲了,比如有學生寫:烏云、白云、火燒云,形狀各異、變化莫測,像是天空在展示它的不同脾氣……通過這樣的寫作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與創造力會得到有效提升。
三、寫作修改:多樣化
寫作修改語文寫作教學的重要部分,有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優化。因此,教師不僅需要注重學生的實際寫作量,還需要注重學生的寫作修改。也就是說,教師可以給學生設計多樣化的寫作修改方式。從修改主體方面來說,可以分為教師修改、學生修改,學生修改又可以分為自主修改和互相修改。并且,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創意性十足的花式修改。如此可以讓學生清楚明確的知道怎樣寫更好。
例如:在以“我的同學”或“我最敬佩的人”為題的寫作完成之后,我沒有立刻將學生的作文收上來進行批改,而是讓三位學生為一組進行互相修改。在修改中,學生需要閱讀其他兩位同學的作文,在思考過后給出修改建議,而且修改建議必須詳細具體,不能出現諸如“文采不足”這樣的泛泛而談。因為要修改的是同學的作文,所以學生表現得格外認真,比如兩位學生針對同一段給出了不同的修改建議,學生在拿到這樣的修改建議時又與給出建議的兩位同學進行了討論,最后確定了修改方向。在這樣的寫作修改中,學生的分析能力與寫作能力都會得到提升。
總而言之,寫作是語言文字運用的藝術,同時寫作也是表達學生思想和心境的窗口。因此,教師需要運用多種策略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學生的寫作質量能夠越來越好,也讓學生能夠越來越自如地通過寫作來表達自己。這對學生的文學素養以及綜合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慈會芳.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寫作策略指導[J].中國校外教育,2019(16):113-114.
[2]劉曉燕.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0):10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