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最新政策解釋,企業套期保值不再強制要求單證審核,企業借外債、境外機構參與境內證券市場皆可在境內外匯衍生品市場套期保值,這一改革突破使得資本項目外匯交易實需原則背景擴大。在此基礎上,本文嘗試對實需原則的應用、作用和挑戰進行了分析,并結合岳陽市轄內企業案例,提出我國資本項目交易應以應對外匯風險、保持實體經濟穩定為目的,可適度放松實需原則。
關鍵詞:原則;探討;項目
一、現行政策中關于實需原則的應用
一是實需原則是外匯衍生品交易的基本要求。我國外匯衍生品市場遵循了審慎而漸進式的開放步驟,按照遠期、掉期、期權的順序逐一開放,相關文件中對衍生品交易管理要求,基本上都強調了實需原則。二是實需原則在各業務領域進一步拓展和深化。在資本項下的外債、擔保、境外放款等業務領域,實需原則的要求進一步拓展和深化。如在外債業務領域,《外債登記管理辦法》(匯發〔2013〕19號)規定,“債務人在辦理外債資金結匯、購匯償還外債時,應遵循實需原則,持相關證明文件直接到銀行辦理”。三是實需原則與展業原則相互呼應、相互滲透。實需原則實際上是對交易真實性、合規性和合理性要求的集中體現,則必然要求銀行做到“了解你的客戶”“了解你的業務”和“盡職審查”,因此在政策制定上,體現了實需原則與展業原則相互呼應、相互滲透的特征。一方面,在衍生品交易“實需”的界定方面,要求銀行按照“展業三原則”開展實施;另一方面,在銀行實行“展業三原則”中,要求以“實需”為判定基點。如,2017年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外匯管理改革完善真實合規性審核的通知》(匯發〔2017〕3號),進一步擴大了交易實需原則的應用范圍,允許具有貨物貿易出口背景的境外外匯貸款辦理結匯,允許真實合規,且有實際需求的內保外貸項下資金調回境內使用。
嚴格的實需管理限制了在岸人民幣市場活力,弱化了市場的決定性力量,增加了匯率的波動性,也弱化了人民幣的資產屬性,不利于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已成為越來越多市場主體管理匯率風險的體制障礙。隨著我國有序推進入民幣資本項目科兌換,放松實需原則顯得十分迫切。放松實需原則,允許部分沒有實際貿易背景的市場主體參與到境內外匯市場的交易中來,豐富了外匯市場的交易主體,提升了市場的寬度和廣度,使得在岸價格能夠更好地反應整體市場的供需關系,鞏固在岸市場作為全球人民幣定價中心的地位。在當前我國大力服務實體經濟、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背景下,適度放松外匯市場實需原則,有利于激活境內外匯市場,有利于境內外匯市場價格發現和資源配置功能的提升。
二、實需原則在資本項目管理中發揮的作用
(一)推動了外匯市場的有序開放
在我國外匯市場開放的進程中.實需原則起著“標尺”和“閥門”的作用,既穩定了市場,又防范了風險。一方面,在外匯市場產品、工具不斷豐富的過程中,通過明確實需框架,規定交易品種、范圍和交易價格的浮動區間,可據此推測外匯市場即、遠期交易的整體規模、及時評估市場承受力,從而為下一步改革措施出臺提供判別標準和依據。另一方面,實需原則也是保證各項交易能夠遵守真實性、合規性和合理性的基本規則,能保障外匯市場開放過程中風險可控,確保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這一底線。正因為實需原則有著“標尺”和“閥門”的作用,使得我國外匯市場能夠按既定目標、審慎有序地推動對外開放。
(二)避免主體交易行為“脫實向虛”
一方面,實需原則限制了一些非理性的交易,避免交易主體過度投機而蒙受自身不能承擔的損失。由于資本項目業務存在筆數少、規模大、突發性的特征,資本項下的結售匯業務對外匯市場的影響力和沖擊力也是巨大的。而實需原則為資本項目業務的投機套利限定了邊界,為企業和銀行的逐利行為提供了理性導向,從而防止業務偏離正常軌道,減少了風險疊加和不確定性的產生。另一方面,實需原則攔截了部分虛假交易和違規行為。對一些沒有真實貿易投資背景、沒有對沖外匯風險敞口真實需要的企業,對其所采取的構造交易背景、利用匯差利差進行的純套利行為,外匯局予以堅決打擊處罰。此外,實需原則還有利于引導市場主體將資金投入實體領域、生產型領域,防止金融交易的過度膨脹。
三、新形勢下實行實需原則面臨的挑戰
一是判定業務“實需”的難度越來越大。首先,單證審核方式難以研判是否“實需”,倘若企業利用關聯交易構造交易背景,銀行難以及時發現,“實需”的判定實際上是無效的。其次,對于境外交易性質判別存在困難,對于境外資金實際用途的核實,目前在手段、人力等方面存在欠缺,因此準確甄別難度較大。二是實需原則難以滿足市場主體金融性交易需求。當前,國際外匯市場上基于實需交易的比率是呈下降趨勢的,而金融性交易量迅速上升,已超過總交易量的70%。企業金融性交易需求得不到滿足,一方面不利于外匯市場的長遠發展,另一方面容易滋生“灰色地帶”“擦邊球行為”,部分異常違規交易脫離了監管,更加增大了市場風險。三是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境內外匯市場的發展。不利于培養企業主動應對市場匯率風險.衍生品市場缺乏內生發展動力,弱化了市場的決定力量——價格因素的作用,從而不能充分發揮市場價格機制的作用,制約了外匯市場的發展。
四、對我國的啟示
(一)適度放松實需原則可滿足企業主動規避風險的需求
目前,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已成新常態,并且波動幅度增加,實體企業迫切需要規避匯率風險,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適度放松實需原則是滿足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之一。以岳陽為例,YYLZ股份有限公司為岳陽市重點進出口企業,公司成立于1958年,屬于造紙及紙制品行業,主營業務包括機制紙、機制漿的生產和銷售及木材種植、銷售,其業務主要以進口漿板、化工原材料、進口機器零配件等造紙原材料為主,進口遠大于出口。為緩解公司資金壓力,該公司于2018年向A銀行東京分行借款1000萬美元用于國內原材料采購,且為鎖定匯率風險,該公司向A銀行岳陽分行續作1000萬美元貨幣掉期。
(二)放松實需原則但要防止以套利為目的違規行為
脫離實需原則的投機性外匯衍生產品交易,具有個體的操作風險、合規風險、違約風險、流動性風險,還可能給宏觀經濟金融市場帶來如下不可忽視的風險。如部分銀行為客戶辦理業務時,若嵌套了與之不相匹配的外匯衍生產品,幫助企業實現無風險套利,而銀行未審核真實交易背景,屬于違規辦理結售匯的外匯違法行為,具有極大的風險。因此,對銀行將外匯衍生產品嵌套運行、打政策擦邊球等規避實需原則的行為,要及時叫停,并對違規行為予以嚴厲查處,要堅持對沖自身外匯風險敞口的實需原則,堅持套期保值的審慎原則。
(三)從微觀規則型監管轉變為宏觀價格型管理
實需原則的放松并不意味著外匯管理部門放棄了對境內外匯市場的管理,外匯管理部門仍可通過調整風險準備金、調節宏觀審慎系數等宏觀價格型手段調節外匯市場供求關系。從原先的微觀規則型監管轉變為宏觀價格型管理將對監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作為外匯管理部門,適時出臺政策,及時做好政策評估。同時,做好國際收支統計申報工作,掌握跨境資金變動趨勢及結構變化,密切關注國際收支風險;加強跨境資金流動的真實性合規性審核,嚴厲打擊資金違規跨境流動,降低跨境資金高強度流動對國內金融穩定以及貨幣政策有效沖擊。
五、總結
綜上所述,適時取消實需,確保有度開放。在實需原則約束下,企業是市場價格的接受者或被動管理者,而非價格發現和形成的主動參與者,衍生品市場缺乏內生發展動力,制約了境內外匯市場的長期發展空間。為建成體系豐富、定價有效的外匯市場,需要結合匯率體制改革和資本項目可兌換進程,適時考慮取消實需原則限制。建議我國以幾大功能自貿區為起點,由點到面、分步推進,同時允許具備衍生品業務辦理資格的自貿區內銀行為境外機構辦理人民幣與外匯衍生品交易,為維護境內外匯市場的穩定,實需原則的放寬要從業務工具到參與主體、由境內到境外有序精準開放。
作者簡介:
江雨玫,中國人民銀行岳陽市中心支行,湖南岳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