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是小學階段教育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人文素養與綜合素質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影響和作用。隨著新課程改革推進,傳統的單方面傳輸式的小學語文教學方法的問題和弊端日益凸顯,顯然是無法滿足新課改發展的形勢和要求的,改進與革新教學方法變得至關重要且十分迫切。對此,本文將從巧用探究教學法、利用直觀教學法、運用合作教學法與妙用情境教學法四方面出發,系統地分析和研究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方法和科學策略。
關鍵詞:新課改背景;小學語文;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指的是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所選擇和運用的教學策略和手段,是直接影響到最終教學效率和效果的關鍵要素。新課程改革中更加關注學生主體地位的突出和全面化的發展,強調教師落后的教學行為和方法的轉變,并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以促進教育教學的轉型和升級,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所以,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必須要提高對新課程改革基本理念和要求的認識,積極地更新和轉換思想,從語文學科基本特點出發,探索科學、創新的教學方法,以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推進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化。
一、巧用探究教學法,拓展學生學習深度
新課改倡導學生的探究性學習,也只有促進學生的主體探究,才能讓學生深入到知識的生成與發展過程中,拓展學生的學習深度。因此,小學語文教師便需要轉變過去知識灌輸的教學方法,巧妙利用探究教學法,向學生提出啟發性、層次性和開放性的問題,以此創設引人入勝的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的思考動機,激發學生的求知和探究欲望,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去主動地思考、分析、推理、論證與探究問題,使學生的語文學習不再局限于表面,而是向更深層次拓展延伸。
例如,在教授《金色的草地》這篇課文時,為了拓展學生的學習深度,筆者根據這篇課文的重點、難點,結合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認知結構,設計了一些啟發性的問題,如:為什么“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給我們帶來了不少快樂”?什么叫“不引人注目”?“我”的新發現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蒲公英為什么成了“我們”最喜愛的花?問題提出后,學生們紛紛展開了思考,這時筆者再讓學生們帶著問題和疑惑去閱讀課文,從課文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如此一來,學生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課文的內容,了解草地變色的原因,也學得更加深入了。
二、利用直觀教學法,加快學生理解速度
小學生多以形象思維為主,但是大部分的小學語文教師都忽略了這一點,運用語言講解、文字描述這一抽象、枯燥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從而導致學生無法對語文知識產生深刻的理解和認知。針對這種情況,小學語文教師便可以充分利用直觀教學法,運用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對語文知識進行數字化處理,再用圖片、動畫、視頻等可視化工具呈現出來,讓整個課堂教學變得聲情并茂,帶給學生多樣化的外部感官刺激,優化學生的感知體驗和認識,幫助學生構建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之間的關聯,有效加快學生的理解速度。
例如,在教授《美麗的小興安嶺》這篇課文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更快地理解,筆者利用了直觀教學法。課前,筆者現在互聯網中搜索了相關的教學資源和素材,在課堂教學時,筆者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展示了小興安嶺春天樹木長出嫩芽、夏天樹木蔥蔥蘢蘢、秋天樹葉變黃、冬天雪花飛舞的美麗畫面,播放小興安嶺景色的視頻,帶領學生深刻地體驗小興安嶺的美,豐富學生的感知認識,學生也對語文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樣一來,通過利用直觀教學法,讓學生產生了更加深刻地體驗,加快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速度。
三、運用合作教學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合作不僅是學生適應未來社會所必須要具備的基本能力,同時也是一種創新型的教學方法,能夠打破師生、生生之間的“壁壘”和隔閡,讓課堂教學變得更加活潑。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充分運用合作教學法,即根據具體學情將全體學生分成4-6人一組的學習小組,在此之后,教師則應為學生布置任務,以激發學生的合作動機,促使學生主動在小組內展開溝通、討論與交流,實現思維和優勢互補,有效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筆者會先將學生們分成優中差三個層次,再根據層次對學生進行分組,并對組內成員進行合理的分工,確保每個人都有參與和表現自我的機會,再讓學生對問題展開合作探究,進行課堂交流,最后筆者會對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總結,以優化教學的效果。
四、妙用情境教學法,發展學生學習能力
情境的還原和創設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情感態度體驗,幫助學生深入地理解知識本質內容。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妙用情境教學法,即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入手,搜集關于學生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的元素和素材,并將其融入到課堂教學過程中,還原和創設現實生活中真實發生的情境,將學生帶入其中,使學生更好地感知和體驗到語文知識的無處不在,將知識與生活聯系到一起以加深理解,并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發展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授《我們的民族小學》這篇課文時,為了豐富學生的情感態度體驗,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筆者運用了情境教學法,讓學生朗讀課文的第一段,并引導學生聯想上學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學生的服飾、到校后的活動、下課后操場的畫面,描繪自己的課余生活,從而在課堂教學中還原和創設生活情境,將學生帶入到情境中,使學生能夠在頭腦中展開想象,邊朗讀、邊想象,從而讀得更入情入境,產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也燃起對學習的熱情。這樣一來,通過妙用情境教學法,有效增強了學生的應用意識,發展和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總而言之,教學方法的改進、優化與創新是新課改下教育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基本要求,也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保障。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積極地轉換思想觀念,將新課改基本理念作為教學指導,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藝術,從而能夠巧妙地運用探究教學法、直觀教學法、合作教學法、情境教學法來優化小學語文教學過程,實現教學方法的轉變與革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潛能,促使學生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最終實現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為新課改的進一步深化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李貴萍.新課改背景下優化小學語文教學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24):125-126.
[2]王志平.分析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2019(03):57-58.
作者簡介:姓名,賓波浪,出生年月,1964年3月,性別,女,籍貫,湖南省瀏陽市,所在單位,湖南省長沙市瀏陽市鎮頭鎮江東完小,職稱,小學一級語文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