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蓮月
摘要:情感心理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能忽視的心理因素,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強調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學習,忽視了大學生的情感需要,本文就從情感心理的涵義、理論、作用等內容出發,探討在教育教學方法上,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借鑒的內容。
關鍵詞:情感心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用
思政教育要有效的使社會成員形成符合一定社會和階級需要的思想品德,就要研究人們思想品德形成規律,在此基礎上進行思想教育實踐活動。而情感心理作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其情感狀態的積極與否對人的認知和行為具有截然不同的作用。
一、情感心理概述
(一)情感心理的涵義
1、情感的定義。《辭海》中將情感定義為:“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樂等心理表現”;情感在大百科全書中定義為“情感是態度這一整體中的一部分,它與態度中的內向感受、意向具有協調一致性,是態度在生理上一種較復雜而又穩定的生理評價和體驗”;在心理學中將其定義為“人對客觀現象一種特殊的形式,他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和自由激情等活動的態度體驗”
綜合以上的幾種觀點,情感是人的一種主觀心理因素,同人們的生理需要和社會需要聯系在一起,帶有主觀因素。
2、情感的分類和特征。情感的分類多種多樣。其中根據需求的滿足程度不同,可以分為需要被滿足時而產生的積極情感和需要不被滿足時產生的消極情感。積極的情感是維持人生理機能正常和身體健康的基礎,積極地情緒還對教育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能夠推動學生的認知發展,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將情感按照內容劃分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道德感是指個人根據自己的道德標準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進行道德評價的主觀心理體驗,我們在思政教育中應當著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集體情感、責任感和正義感。理智感和美感也影響學生對世界的看法和認知,提高自身的知識理論水平和審美情趣,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形成高尚的審美能力。
情感的特征主要有兩極性、情境性和感染性。情感的兩極性表現為在動力性方面有增力和減力,積極的肯定增力能提高人的活動能力,消極的否定減力與之相反。情感的情境性是指,在與情感相適合的情景下能夠促進產生積極的情感,反之,在與情感不相適應的情景下則會破壞積極的情感,甚至產生消極的情感。情感的感染性表現為在一定的客觀條件下,在一定的情景之中,一個人的情感可以傳遞到另一個人身上,使其他人也具有和自己相同的情感,以情動情。
(二)情緒理論
情感通常和情緒聯系在一起,情緒和情感都是人的心理體驗狀態,情感是情緒的本質和表現,而情緒的外延更加廣泛;情緒是人和動物共有的、生理性的心理體驗,而情感是人所特有的、社會性的、長期的心理狀態。情緒主要包括心境、激情和應激,更容易隨著情景的變化而變化,具有不穩定性和外顯性。對于情感體驗形成過程的探討比較少,但是針對情緒體驗的形成則有很多,這為我們了解情感體驗產生的心理基礎提供了借鑒。
1、詹姆斯-蘭格的外周情緒理論。其提出情緒就是對機體變化的知覺,“在機體喚起和行為出現后,你感覺到心跳加快,呼吸加速,手心流汗,身體發熱”,這些反應構成情緒體驗。
2、坎農-巴德情緒理論。其認為刺激經由下丘腦進行加工,下丘腦將信息傳輸給大腦和機體的其他部分,信息輸送到大腦皮質就產生了情緒,輸送到內臟和其他部分就產生了生理反應,因此情緒的中心在大腦,丘腦喚起機體產生行為和情緒體驗。
3、沙赫特的兩因素情緒理論。這種理論提出情緒的產生有兩個不可缺少的因素,一是機體感受到高度的生理喚醒,二是這種機體對生理變化進行認知喚醒。
除此之外,阿諾德-評定興奮說、拉扎勒斯的認知-評價理論等當代情緒理論模型都認為機體的認知評價喚起生理、行為表情和情緒體驗,被喚起得行為和表情可以加深情緒體驗,同時情緒體驗也可以影響評價進行下一輪生理、行為表情和情緒體驗的喚醒,通過情緒理論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情緒和情感不只是停留在生理方面,這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包括認知、生理、行為等。
二、情感心理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依據和作用
(一)情感心理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論依據
1、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人的全面發展是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理想目標,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為情感心理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提供了支撐。第一,馬克思強調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的能力和自由個性的全面發展,情感心理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和學生自由個性,進而使學生全面發展;第二,馬克思強調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與人之間是全面聯系和普遍交往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情感心理,能使學生擴大自己的交往,形成良好的師生和同學關系,形成更好的校園人文情懷。
2、人本主義思想。羅杰斯提出要創建安全、真誠與和諧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動機,“批判教育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提出要以學生為中心,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育者不是灌輸知識,學生也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兩者都是具有豐富情感的人”,教育者要在教育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的興趣,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也可以自主進行學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創造適合學生學習的良好氛圍,引起師生進行情感共鳴,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以情促知,有利于改善學生乏味枯燥的學習,在教育過程中的情感共鳴,同時也能深化學生和教師相互理解。
3、教育目的和教學原則。我們的教育目的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德、智、體、美、勞以及理想、道德、文化、紀律體現了對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的要求,人多方面、全方位的發展,也需要情感的發展,使學生成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教學原則中的循序漸進、理論聯系實際和啟發性原則,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知、情、意、行的發展規律,聯系學生現實的直接情感經驗,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啟發學生進行學習,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情感心理,以情育理,加強情感教育也符合教學規律。
(二)情感心理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公選課,相比專業課,學生對其重視程度普遍比較低,抱有及格萬歲的心態,加上思想政治課本身理論性比較強,課堂形式相對比較單一,實踐機會較少等特點,使情感心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顯得更加重要。
1、情感心理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教育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一些老師本身沒有端正的工作態度,為了教而教,不能全心投入教育實踐,學生也很難理解和體驗,導致課堂氣氛呆板和生硬,學生沒有學習的興趣和動機,教育效果堪憂。要讓教育從認知到行為,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要經過情,教師恰當的運用情感心理,用情感影響學生,才能使學生接收到知識的熏陶和感染力,內化于心,接受教育內容,最終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情感心理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夠促進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三種高級情感,這三種高級情感的培養就對應對人的德、智和美的培育。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強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教育,教師和學生進行教育實踐和交往活動時,要體現教師的人文關懷,能夠使學生在進行思想政治學習的過程中加強對知識的理解,那么知識的記憶和提取就變得輕松,激發學生求知欲,進行智育;學生感受到優秀的道德情感,模范人物的精神力量,形成學生的正義感和責任感等,進行德育,進而增強其對真善美的價值判斷和追求。
3、情感心理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夠推動師生之間形成和諧關系。師生關系的質量直接影響教育的效果,學生對教師的不信任、不信服容易產生對課程教育內容的反叛心理,改變傳統教師的說教方式,進行情感溝通,教師關心、尊重學生,使學生感受老師的關懷和理解,能夠拉近教師和學生的距離,更好地溝通,建立亦師亦友的的師生關系,平等的進行交流,自由表達對知識的看法,更能發揮學生對學生的積極性。
三、情感心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對策
通過上面我們對情感心理分類、特點和理論的分析,總結出情感心理運用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法中的幾點啟示。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意培養不同的情感
1、著重培養積極情感,克服消極情感。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學科在意識形態、課程性質、教學任務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因此其克服消極情緒具有緊迫性。受教育者對一門課程或者對某個老師產生消極情緒,直接影響教育效果,對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達成起阻礙作用,因此,應該培養積極情感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克服消極情感。
2、推動學生將一般情感發展成為高級情感。一般情感指的是感情和情緒等,我們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要注意辨別學生的各種不同的心理體驗,學習思想政治教育,要將使命感、責任感、愛國感等高級情感作為個人追求,而不是三分鐘熱度。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激發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一般情感,并趁熱打鐵,不斷鞏固一般情感,形成穩定、持久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運用情感的情境性和感染性
1、教師注意創設良好的情景。雖然有很多的研究者都致力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研究,探究創新性的教育方法,但其實際的效果并不明顯,一個主要的原因是思想政治教育側重于思想理論的闡述,需要學生自主實踐的比較少,作為學校的公共課,不同專業,學生人數較多,課外的實踐活動很難實現,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就要為學生創造一種良好的學習的情景和氛圍,產生師生情感共鳴和思想上的碰撞。
2、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感召力。教師要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良好的教學方法,此外,他們還要通過和受教育者的交往,讓學生感受到自身的魅力。教師應當關心學生的日常生活,將自己的生活分享給大家,和學生有更多的情感交流,讓學生感覺到老師其實并不神秘,改變以往的師生關系。教師用個人的品質和修養無形的影響學生,為學生樹立榜樣示范的作用,使學生自覺接受教育內容。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貫徹情感教育的理論
1、教師幫助學生形成適中的情緒和情感反應。情感影響人們生活的活動效率,心理學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認為學習動機和學習效率密切相關,在學習較復雜的問題時,動機強度的最佳水平會低點,學習較簡單的問題則與之相反。而且經過研究證明,適中的焦慮水平有益于學習水平的提高,并且情緒的好壞還直接影響人的身體健康水平,即情緒、情感的好壞在無形的影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因而,我們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要注意引導適中的情緒、情感反應。
2、教師要推動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評價。當代情緒理論模型認為“除了生理等因素,認知評價對情緒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響”,一般來說,對某事的評判往往決定了個體對其的態度,具有主觀的價值傾向性,所以在教學時,我們應該避免學生形成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刻板印象。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思想文化的豐富發展,大學生的價值觀念也不斷變化,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發展的挑戰和機遇,因而我們要適應社會的需要,發展新的機制和方法,占領和充實大學生的思想陣地。而對情感心理進行深入的分析,將情感心理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個環節之中,對培育大學生的健全人格和良好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M].人民日報 .2016-12-08.
[2]夏征農.大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980.
[3] 胡喬木.中國大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人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245.
[4]張闊:普通心理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1:242.
[5]盧家楣.情感教學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48.
[6]黃珉珉.現代西方心理學十大流派[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76.
[8]楊思思.大學生思想教育中的情感溝通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3:
[9]黃彥華.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環境[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26卷第3期:87-89.
[10]劉巍.論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模式及其運行策略[D].重慶:西南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