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娟
關鍵詞:家校互動;初中學生;身心健康
【中圖分類號】G?78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23-0007-01
就留守初中學生的習慣培養問題來看,學校層面和教師層面要深層次剖析學生現階段所面臨的問題,充分利用有效措施、有效手段等解決化解問題,進一步深化培養留守初中學生的良好習慣及行為,為后期的沖刺學習階段奠定基礎。當然觀念的轉變不僅僅局限于學校,家長的理念也要革新,家長要將一些生活重心轉移到孩子的日常管理上,使學校和家庭能夠形成互動交流體系,為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做好媒介。
1.留守初中學生的教育現狀與改變手段
(1)積極配合,改變現狀
獨生子女相較于非獨生子女自然在物質上和精神上受到了更多的優待,但凡事,物極必反,過多的關心與愛護也同樣使孩子變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尤其對于留守初中學生而言,家長為了生計在外打拼,老人的思想和觀念又與孩子之間存在隔閡,更多的孩子過著過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弱化孩子對于勞動的認知,使孩子逐漸喪失自理能力,這對孩子是十分不利的。有關研究披露,孩子自理能力的喪失會間接導致其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加深、沒有擔當意識、漠視別人的勞動成果、學習意愿低迷、自控能力較差等等。當然,很多家長反饋自身的時間確實有限,還是懇請學校方面能夠多多照看,教師方面能夠嚴加管教,所以對于留守初中學生,教師要發揮現代教育者精神,將過多的精力傾斜到該部分學生當中,在家長的積極配合下,為學生提供更優質、更專業的學習平臺。
(2)利用資源,家校互動
學生能夠快樂學習、健康成長是學校和教師的教育成果,同樣也是家長的殷切期盼,當然這一切的實現要更多的依靠學校同家長的溝通交流,進一步提升留守初中學校的教學質量。初中學生之所以留守,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家長迫于生計、背井離鄉去奔波忙碌,加之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沒辦法給學生進行充分的課后輔導,一年和孩子見面時間都是有數的,更別談與學校和教師間的溝通交流。因此,這也要求家長一定要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抽出寶貴的時間,由學校定期組織家校互動交流會,由孩子表現較好的家長進行發言,分享其在孩子日常管理方面的一些好的做法,重點應為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過程而不是一味的探究如何提高學習成績,為被迫留守初中學生的家庭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從而構建學校和家長、家長和家長之間的溝通橋梁。
2.構建學校和家庭的互動交流體系
教學體系的既定,以及走讀生比例較大,使得學生在學校所受教育時間十
分有限,更多的時間還是在家長的陪伴下度過的。如果家長在相處時間內不夠能很好的對其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及養成的習慣進行有效鞏固,那么教學成果自然不會理想,所以在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的基礎上,學校與家長自然要占在統一戰線上,形成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因為無論缺少雙方中的任何一方,良好習慣與優秀成績無從談起。也正因如此,教師作為學校的發言人,要盡全力為學生構建學習平臺,為學校和家長建立紐帶,雙方共商共議,勠力同心,將學生在學校和家庭中的表現做及時的交流與反饋。雙方應秉承一戶一策、因材施教的方式,根據不同學生個體所反饋的情況進行針對性教學與管理,有效落實教育工作。良好習慣的培養更多的源自潛在教育,每名學生對于學習生活所反饋出的態度絕非天生,人生觀、社會觀、價值觀的形成也是由其日常所聞所見形成的,通過學生的態度自然可以了解其家庭的生活背景及家長的生活狀況。所以說,拋出所有的外在因素,最為重要的對孩子影響最大的就是教師和家長的一言一行,給學生做出正確的榜樣,那學生將來就會成為別人的榜樣,給學生做出錯誤的示范,那學生將來就會成為反面的典型。結合現階段教師隊伍綜合素質,排除一些個別分子,整體上是能夠給學生做出正確的示范,起到表率作用,但沒有受到過專業學習的家長則會忽視自身的言談舉止,從而在不經意間給孩子做出錯誤的示范。說千道萬,孩子的教育既是學校的教育也是父母的教育,留守初中學生的家長一定要在百忙中抽出時間對孩子進行一些日常的學習及習慣管理,老人所能做的也僅僅是一些飲食起居的輔助性工作,老思想可能會不太適用于現代教育,甚至對學生造成誤導。家校互動交流,形成密切的配合體系,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將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良好的學校教育是學生成功的基礎,良好的家庭教育更是學生成功基礎的基礎,夯實家庭教育,提升學校教育是現階段教育的重點工作。留守初中學生作為當下農村初中學生的主體,不僅僅是每個家庭的希望,更是未來國家的棟梁,學校要始終同家長保持溝通,強化交流,為留守初中學生創造一個和諧、積極、陽光、健康的成長環境。
參考文獻
[1]余建國.家校共謀高中留守學生習慣養成[J].教育理論研究,2017(08):987-988
[2]馮治.家校合作在留守學生情感教育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6(08):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