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貞莉
關鍵詞:家庭教育;小學生;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78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23-0025-01
1.家庭教育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產生的影響
(1)家庭教育方式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教育方式具有“習慣導入”的作用,如果教育方式不當,就會讓學生養成不良習慣,影響到學生的身心健康。當前,家庭經濟收入水平普遍增長,消費水平普遍提高,在這樣的背景下,家長會不自覺的、“毫無底線”的滿足學生各類需求,比如考到班級前幾名,就給學生買價格昂貴的玩具;在穿著上,為了體現學生自身的優越感,盡可能的讓學生穿上名牌服飾等,對于學生提出的不合理訴求,家長缺乏理性的判斷能力,無條件滿足,這種“一味妥協”的教育方式,只能幫助學生構建以自我為中心的錯誤理念,一旦形成這種“自我中心”的理念,就很難融入班集體,如果這種“自我為中心”學生的條件不能滿足,或者受到他人的指責時,就會產生強烈的挫敗感,甚至會對學生的學習信心造成嚴重影響,非常不利于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2)家庭環境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實踐證明,和諧的家庭氛圍可以確保學生健康成長,而充滿爭執、吵鬧甚至是家庭暴力的環境,將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如果學生的心理健康不能引起父母的關注,那么學生的心理問題就會逐漸放大,甚至存在違法犯罪的風險。有一種心理學現象叫做“踢貓效應”,某員工在公司被老板責罵,回到家里把憤怒都撒到孩子身上,孩子無處發火,只能把家里的貓踢到一邊,“踢貓效應”告訴我們情緒是可以傳染的,家長工作一天心情勞累,回到家中還需要輔導孩子寫作業和做日常的家務活動,心情自然就不會開心,如果孩子不認真寫作業,非常容易引起家長的憤怒,于是家長就會把一天的情緒都發泄到孩子身上,不認真寫作業并不是主要問題,只是扮演了導火線的角色,而學生卻成為家長情緒發泄的對象,成為無辜的“受害者”,可想而知,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必然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2.在家庭教育中,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策略
(1)家長必須要有使命感、責任感
著名的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說過:“你們生育子女,不僅是為了父母的愉快,在你們的家庭當中,在你們的影響下,成長為未來的公民,未來的事業家、戰士。”家長要有使命感、責任感,把教育孩子視為最崇高的使命,為了完成這個使命,就必然要充滿責任感。父母以身作則,努力營造和諧融洽的家庭氛圍,不爭吵、不把不良情緒帶到家里,不把孩子當作“火藥桶”。家長下班后要按時回家,留給更多的時間陪孩子成長。愛默生說過,自信是成功的第一密決。家長們要正確引導小學生,使他們正確認識自己,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家長要珍惜與孩子的每一個瞬間,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與孩子一起做作業、一起玩耍、一起去發現生活中的趣味,帶給孩子一個充滿希望的美好世界。當孩子遇到問題時,要尊重孩子,與孩子一起面對問題,引導孩子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讓孩子體驗努力之后所帶來的成就感,以此來激發自己的信心,而不能置若罔聞,把問題全部丟給孩子,讓孩子自己處理。家長要有使命感和責任感,意識到家長對于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意義。
(2)讓溝通成為解決問題的黃金法則
語言是學生內心世界的外在反映,學生的語言是我們了解他們的想法,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的最佳途徑,因此,家長要尊重孩子,如果孩子想哭,就讓他放聲大哭,想說話,就鼓勵他不斷的說下去,要引導孩子情緒,控制孩子行為,適當的釋放可以達到緩解情緒的效果,當學生情緒宣泄完成以后,家長就需要與孩子溝通,用孩子喜歡的方式來進行交流,了解孩子不開心的原因,“對癥下藥”。溝通是我們打開孩子心理世界之門的金鑰匙,家長要讓溝通成為解決問題的黃金法則,有效的引導孩子情緒,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舉例說明,孩子要求家長買手機是一個不合理的請求,拒絕是必然結果,但是如何拒絕孩子就是一種藝術,如果粗暴的拒絕,還略微責備的口吻抱怨孩子,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要知道孩子之所以要求家長買手機的原因較為復雜,家長在家中頻繁的使用手機會增加孩子對于手機的好奇心,其他同學使用手機也會對孩子造成一定的吸引力,鑒于此,我們要告訴孩子對于小學生來說,手機的作用究竟在哪里,并不是用來玩游戲,看動畫片,而是用來溝通和交流,可以用買兒童智能手表的方式代替買手機,這樣孩子的訴求得到另一種方式的補償,滿足了他們的需求,同時也避免了粗暴拒絕給孩子自尊心所帶來的傷害。
參考文獻
[1]康健吉.家庭教育促進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教育模式的理性探索[J].學周刊,2018(03):35-36
[2]陳歌.淺談家庭教育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J].課程教育研究,2013(11):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