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定華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和發展,新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更新著教師的觀念。傳統教學模式中,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正在逐步被淘汰。現階段的課堂教學要求教師要充分關注與學生的互動,使學生真實參與在教學過程中,以此來實現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情境教學這一模式被廣泛利用,并得到了良好的反饋。本篇文章對初中數學課堂中情境教學的策略進行探究,希望能夠探索出一條有效的數學情境之路。
關鍵詞:情境教學;初中;數學
初中階段是學生叛逆心理最嚴重的時期,往往對教師的管教不屑一顧。部分學生對于課堂呈現出消極的態度,嚴重影響著教學的整體質量。因此,初中教師教學時,要選擇合適且正確的教學方法,給學生帶去新鮮感,學生才會全身心地投入進課堂。情景教學教師良好的途徑之一,利用故事、游戲或結合實際生活等方式,使學生理解更加深刻,從而培養數學思維意識。
一、創設故事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數學學科是一門偏理性的學科,學科基礎決定了其內容的抽象性和邏輯的嚴謹性。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難度,在一味的打擊教育中,學生會逐漸失去對數學的興趣。而故事的趣味性能夠恰當的中和學生的消極心理,將符合教學內容的故事融入到情境教學中,不僅能夠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集中到課堂教學中,還能增加學生學習的毅力。
例如,在講授《二元一次方程組》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在導入環節給學生講故事,以此在課堂的初期階段,吸引學生注意力,保證聽課的效率。師:“同學們,在學習新課之前,老師想給你們講一個故事。古時候,乾隆皇帝微服私訪下江南。一天在街上,遇到了一個商販和兩個婦女在吵架。乾隆走上前去了解情況。只聽見一個婦女說:‘我買了你六個蘿卜和三個柿子,付給了你42個銅板。而她買了你五個蘿卜和五個柿子,才付給你40個銅板,她的數量比我多,為什么我付的錢數卻比她她還多,你這個買賣不公平。’街上的人對著小販議論紛紛,乾隆看到這種情況,站出來說:‘買賣是公平的,因為它是按照物品的單價來買的,并不是根據數量。蘿卜的單價是6個銅板,柿子是2個銅板,你買的蘿卜多,所以你付的錢數就多。’同學們,你們知道乾隆是怎么快速算出單價的嗎?下面,讓我們一起學習新課《二元一次方程》,看看乾隆是如何算出的吧。”通過創設故事情境,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并能夠在疑問中產生探究的欲望。
二、引入游戲情境,吸引學生參與
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學的過程總是單一且枯燥的,將教材知識的認知放在至關重要的位置,通過反復的練習來達到記憶的目的。在新的教育理念中,相較于知識的記憶,更加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的體現,通過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游戲對于各個階段的學生都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將游戲融入到情境教學中,能夠增加學生對課堂的參與感,同時,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使數學教學的水平有所提升。
例如,在《圖形的運動》的教學過程中,教學的重點在于通過圖形的平移、旋轉、翻折等運動,進行圖案形狀的制作,初步探索圖形之間的變化關系,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形式進行游戲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參與進來,加深對知識概念的理解。每個小組各五人,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圖案接龍。教師提前制作直角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半圓等圖案卡片,小組自主抽選初始圖案,每一位同學都對傳到自己手中的圖案進行任意形式的運動,以此得到新的圖案,經過小組五人的任意運動后,看看哪個小組的圖案最具創意。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三、結合生活實際,拓展學生思維
數學學科除了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外,對實踐的應用能力也是關鍵內容之一。任何知識的學習目的都是為了能夠解答生活中的疑問,使生活更加美好和幸福,數學學科知識也不例外。在課堂教學中結合生活實際創設情境,既能增加學生對問題的熟悉感,進而更好地進行理解和學習。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提升學生整體水平。
例如,在講授《軸對稱圖形》這節課時,教學的重點在于通過對軸對稱圖形概念的認識,體會其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和文化價值。教師在進行概念講解時,可以多多搜集現實生活中的建筑、雕塑等等實例,以此來增強學生的熟悉感,從而提高探究的興趣。在課程結束之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課后觀察作業,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進行觀察和尋找,發現現實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并能夠說出圖形的美感,讓學生通過實地觀察,培養數學的思維意識。
總而言之,將情境教學法應用到初中學生課堂中,創造學生熟悉且感興趣的情景,帶動學生的熱情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跟隨教師的思想進行自主地探究和學習,從而使數學思維意識得到提高。教師要緊跟新課改的步伐,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對情境教學進行改進和研究,以此達到創建高效課堂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王興艷.情境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風,2019(21):68.
[2]謝家居.創設課堂情境,激活數學思維——淺談初中數學情境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9(29):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