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克會
摘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應該以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經驗為基礎,在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因此,教學中的目標就是讓學生用數學的敏銳眼光在現實生活中發(fā)現提出問題,分析并解決問題,體現數學的實踐性。小學數學教學中,動手實踐操作是學生學好數學的重要方式,創(chuàng)設與學生熟悉的情境,使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相關,關注活學巧用數學知識,優(yōu)化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力求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讓學生從現實中獲取真知。
關鍵詞:小學數學 ? ?課堂教學 ? ?動手實踐
引言:
創(chuàng)設與學生熟悉的情境,使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相關;要爭取最大化利用各種平臺,體現數學知識的實踐性原則;關注活學巧用數學知識,優(yōu)化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
任何教育關注的核心問題都是研究教什么,如何教?《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非常關注數學教學與生活之間的銜接,力求學生將數學思考的方式用來觀察生活、分析生活,培養(yǎng)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的生活之中的數學素養(yǎng)。所以,圍繞數學源于生活的理念,教師必需先具備將數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踐的心理準備,讓數學產生真正的價值,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知識解答生活問題的技能,聯系生活實際,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數學中的問題轉換為學生經歷的表達,強化學生的應用能力和數學素養(yǎng),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相關,引導學生用數學的思考方式去觀察客觀的世界,讓學生因為學數學產生良好的情感體驗。
一、實施數學教學生活化和實踐性的方法
1.創(chuàng)設與學生熟悉的情境,使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相關
數學源于生活之中,數學的各種知識蘊含在生活的實踐里,優(yōu)秀的數學教師在教授新知前往往會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景,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提取有效的數學信息,提出關鍵性的數學問題。再通過系列實踐性的活動和生活化的學習,更能使學習的有效性得到提升。在小學數學《時分秒》的教學過程中,我為了更加直觀的使學生體會一分鐘的長短,培養(yǎng)孩子的惜時意識,我以游戲的方式,放一分鐘學生看的動畫片,讓學生拍球等孩子喜歡做的事情,通過親自參與生活化的實踐,強化學習的目標,在實踐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樣的過程不僅讓學生親生的體驗到,也將時間這種抽象的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自然的銜接在一起,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做到了化難為易,真正的體會到數學問題源于生活,促使學生更加熱愛生活,留心觀察會發(fā)現生活與數學息息相關。
2.最大化利用各種平臺,體現數學知識的實踐性特點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常常對數學失去興趣,參與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不高,歸根到底:平時的數學教學沒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覺得遙遠,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如何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資源,讓學生更加直觀的感知數學;如何更加有效的將生活中的材料呈現給學生,讓學生體會到學好數學的實踐操的重要,是值得老師去思考和關注的。例如,在教學“線段”時,設計這樣的問題去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將彎曲的道路重修,如何修才能得到最短的路徑?通過這種現實問題來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和學習積極性,輕易得出“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數學總結,這樣做,就是把課本里的知識點放到生活的現實中得以學習,讓數學問題的生活實踐化,提高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同時讓學生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
3.關注活學巧用數學知識,優(yōu)化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要有效的改進教與學的方式,使學生積極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進而獲得基本的技能。換句話即學以致用,用所學的知識處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以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還能讓學生在學會的基礎上巧用。這種方式使學生喜歡的,也是力求實現的目標。比如二年級學習過“平均分”之后,可以設計“租船游玩的方案”,二⑴班要租船游玩,每條船只能坐4個人,32個人游玩需要租幾條船?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或者合作交流的學習形式,可以得出幾種不同的方法:可以4人站在一起,這樣共有8個4,所以需要租6只船;也會有同學想這么思考:幾個4是32呢?四八三十二,所以要8只船;當然學生還會探究出別的方法,學生在探究用所學知識靈巧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會更加體會到數學的實踐作用,從而激發(fā)學生喜歡學數學、樂意用數學的積極情感體驗,在數學實踐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二、強化實踐操作,培養(yǎng)應用能力
動手實踐是數學知識學習的重要方式和途徑,所以要把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然而,學生易受繁雜的現實生活影響而窘困。所以,教師要更深地強化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會用秤是小學生應當具備的一種技能,也是小學階段必須掌握的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臺秤和天平等計量器,來開展學生的實踐活動。上課前老師要協助學生準備好稱量的器具和物品,在課堂上可以利用準備好的臺秤,讓學生稱出具體物品的重量。這樣的實踐操作活動,不僅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速算技能,還訓練了孩子使用稱的基本技能,培養(yǎng)了學生的應用能力。
三、認知數學知識,歸回現實生活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回到生活中,為生活提供服務。因此,老師在教學中,要刻意引導學生用已學知識動手實踐,解決現實問題。要學的并真正掌握知識的最好方法就是運用,知識的價值只有在運用中才能真正的體現出來。數學在現實生活中應用廣泛,數學知識蘊藏于現實中的各種角落,在學習過圓有關的知識后,我引導學生思考:如果車輪的形狀不是圓的,行嗎?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解釋其中的道理和緣由。在學過統(tǒng)計的初步知識后,帶領學生到十字路口或者校門口記錄經過的車輛類型,進行統(tǒng)計,引導發(fā)現規(guī)律。學生這樣實踐,不僅感興趣,也在娛樂中將所學知識得以強化。
總之,數學知識的來源離不開生活和實踐。所以在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進行多維度的生活實踐性教學,使數學課堂充滿活力。老師知道怎么教,才可能教好學生,讓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 22--26
[2]劉其祥:《對中小學數學教學銜接問題研究》[J],《教育導刊》2013年 第3期
[3]盧建忠:《數學教學要講究在活動中進行》[J],《魅力中國》2011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