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土林
【關鍵詞】 ?初中 文言文教學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3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23-090-01
一、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
初中教師在語文課程的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加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視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促進思想文化建設以繼承中華優良的傳統美德,二是加深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以提高教學效果。
1.促進思想文化建設以繼承中華優良的傳統美德
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國各民族經過長時間的發展而得出的文化精髓,學生通過學習并傳承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一方面是對中華傳統文化內容的學習,另一方面也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精神繼承,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進行語文課程的文言文講授時應合理地將文言文中所涉及到的相關中華傳統文化的知識內容傳授給學生,從而讓學生能夠了解我國的歷史文化以及歷史文化所呈現出來的文化精神,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想品德素養,通過讓學生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精神,以更好地促進我國政治思想文化的建設。
例如,在教學《愛蓮說》一文時,就應注重從“君子”的角度,教會學生們做一個“高潔傲岸,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正人君子,以繼承中華優良的傳統美德。在教學《岳陽樓記》一文時,就應注重強調古人“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優秀的傳統家國情懷,因之而被后世稱頌。
2.加深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以提高教學效果
初中語文課程中的文言文,一部分包含了我國非常多的古詩詞以及古文。所以,語文課程中文言文的學習對于初中教師來說也是比較困難,同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內容。教師通過在語文課堂上講解文言文的課文能夠讓學生對我國歷史的傳統文化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然后語文教師在課堂上進行適當的擴展,把一些相關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深入其中,以進一步地讓學生對本堂課所學習文言文的創作背景以及文言文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和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夠讓學生學習到的相關文言文知識更加豐富精彩,這樣能夠促進學生吸收文言文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并且能夠增強學生和老師之間更多、更好的互動交流,從而增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以及學習效率,同時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初中語文教師整體的教學質量水平。
二、在初中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效策略
1.加強語文教師綜合素質
語文教師的綜合素質在文言文教學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主體地位。因此,語文教師不僅要有豐富廣泛的語文知識,還要具備優秀的人格特征以及良好的品德素養。教師只有豐富的知識以及良好的品德素質,才能夠將文言文中有關于中華傳統文化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并激發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強烈興趣,從而有助于學生能夠很好地將優秀的傳統文化繼承下去。其中語文教師所需要具備的相關知識,主要是指教師通過廣泛閱讀我國的傳統經典的古文書籍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思考以提升自己的知識視野,從而能夠達到在文言文教學中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最終目標;語文教師所具備的思想品德素質主要是指我們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都必須要端正,而且還要具有積極的創新精神、進取精神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2.加強文言文哲學問題分析
每一篇文言文都是古代文學家、文學愛好者他們自己對思想道德的一種表述方式,不少文言文都涵蓋了非常多的人生哲理。初中階段語文課程中的文言文作品,它們都蘊涵著很多積極性的人生態度以及作者對社會現象的一些觀點,都具有較好的代表性和時代意義。所以,初中語文教師應該通過組織文言文教育教學活動,從而能夠指導學生對文言文所包含的一些哲學性問題進行探索剖析,讓學生通過文言文的學習、理解以及掌握其中的哲學道理。
例如,在講授《塞翁失馬》一課時,教師應加強指導學生對“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一道理作著重分析,教育學生樂觀面對生活中的得失,教導學生明白這些寓言古文之所以流傳千古,皆因蘊涵著深刻的哲學道理。
3.傳承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文言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大多是讓我們分享其價值的觀點和人生的觀念。如《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的寫唐雎的“若士必怒”,老師應該教導學生用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來看待“怒”,這是“士”之怒,這是有才能、有膽識愛國人士的發怒,別讓學生誤入歧途。
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舉辦課堂討論活動來加深促進學生對這一道理的理解。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多指導學生利用文言文中的知識內容與社會生活相聯系來表述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進一步增強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能力,進而能夠使學生運用中華傳統文化的美德來規范自己的日常行為。
三、總結
初中教師在進行語文課程中的文言文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而且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所以,初中教師在以后的語文課程的教育教學中應不斷地創新以及發展中國的傳統文化,并且深入掌握文言文中所蘊含的中華傳統文化,然后通過課堂教學的方式使學生傳承下去,從而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國歷史悠久以及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精神。
[ 參 ?考 ?文 ?獻 ]
[1]牛喜春.借助古詩文教學傳承傳統文化的意義及策略[J].甘肅教育,2016(21):45-45.
[2]孟曉慶.優秀傳統文化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的傳承與理解策略探索[J].華夏教師,2018,110(26):53-54.
[3]王二青.文言文教學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J].文學教育(上),2018,451(11):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