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紅
摘要:情感教育是利用各種情感因素,激發學生情感的共鳴,來達到以情動人、以情育人的教育目的的一種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充分尊重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調動他們的學習潛能,根據目前的教育教學實際,怎么樣在教學中有效地實施情感教育,是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探索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情感教育;語文教學;策略
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要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相較于傳統的應試教育來說,旨在讓學生具備更加積極的情感態度,讓他們獲得更加健全的人格。所以,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需要我們教師多多關注學生的情感教育,無論是在常規的課堂教學中,還是培養能力的課外教學實踐活動中,都要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去激發學生的情感。那么,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如何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呢?【1】
一、創造情感氛圍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是弗洛姆的一篇作品,節選在高中語文課本中,在課堂上本來有一個問題,文章中作者認為父愛是有條件的,母愛是無條件的。我讓學生談看法。其實我預設的是,父愛其實也可以具有無私性,母愛也是有條件的。結果學生們的回答都傾向于母愛具有無私性。父親的愛是有條件的,甚至很多同學對父親的愛存在著一種認識的誤區,而我原先沒有將重點放在父愛上,針對學生的這種認識,我順勢利導,引導學生談談他們心目中的父親,結果我發現很多同學認為媽媽的更愛自己的,而父親總是那么深沉,不太容易感受到來自父親的關心和愛護。這個時候,我知道,應該利用這個契機,對學生進行情感的教育了,于是,我讓他們從文本入手,找找關于父愛的內容并體會其中蘊含的意義,然后我再結合生活實際對他們進行情感教育。我告訴學生,選定六月過父親節是因為六月的陽光是一年之中最熾熱的,象征了父親給予子女的那火熱的愛。
或許在生活中,我們感受到的父愛,總是表達在無聲處。我課堂上為學生播放了電視劇《都挺好》的一個片段,里面的蘇大強最后得了老年癡呆癥,他忘記了自己的名字,忘記了自己的年齡,甚至忘記了剛剛吃過飯,剛剛打了水,可他唯獨沒有忘記給自己的女兒買練習題。我們可以感受到在這個特殊的家庭中,這個一直沉默的父親,內心深處對女兒深沉的愛。看完電視劇片段后,我再深情地為他們講述父親對兒女的付出,我發現很多學生眼中閃著淚花。
接著,我又在ppt上面出示了朱自清《背影》里的一段文字,我先為他們深情朗讀,朱自清筆下的父親,在離別的車站,沒有過多的話語,沒有過多的安慰,那沉默的愛浮現在父親攀爬月臺的背影中,顯露在父親抱回的朱紅色的橘子里。很多時候,我們的父親也是沉默的,父愛如山般沉默,和我們的父親交談,他不言語,并不代表父親不愛我們,那些行動中表現出來的父愛,如山一般沉穩,又如山一樣悄無聲息。
接下來,我又給他們講述了一個故事。著名畫家達·芬奇的父親彼特羅也是一位令人稱道的好爸爸,他培養孩子的信條就是:給孩子最大的自由,讓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6歲那年,達·芬奇上學了,在學校里學了很多知識,但對繪畫最感興趣。于是他的父親決定培養他在這方面的才華。我們也要感謝我們的父親,把我們送到了以“差異教育,讓每個生命都精彩”為辦學思想”的魅力廣外,在這里,我們廣外的每一個學子都有一方屬于自己的一方沃土。
最后,我發出倡議:讓我們牢記父母的囑托與教誨,勤奮學習,完善自我,以健康茁壯的體魄承載父母的諄諄教誨,以樂觀開朗的心靈銘記父母的殷殷期望,讓我們做新時代的新青年,認真踏實學習,鑄就良好品質,將父母的恩情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以不斷進步的自己,不斷成長的自己,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再讓他們寫一寫父親,用筆抒寫對父親的感恩感激,通過這樣的方式,很多同學對于父親有了不一樣的認識,更能體會父愛的深沉。
二、挖掘文本魅力
新課標提倡素質教育,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語文課堂上讓學生多參與,鼓勵他們去主動地發現和積極地探究,教師點撥引導,激發他們的創新能力,讓學生覺得我們的語文教學是處處有魅力的。
例如在教學《裝在套子里的人》時,主人公別里科夫把自己即使是在大晴天也把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他因循守舊,害怕新生事物,就把自己的思想極力掩藏起來,就連睡覺的時候都把自己蒙得嚴嚴實實的,讀到這些地方的時候,學生難免會發問:這個人好奇怪?這樣學生就會覺得很好奇,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激發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我再順勢提問:為什么他這么怪呢?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著里面是不是藏著什么秘密呢?由此以來,學生就會在情感上產生強大的內部驅動力,促使他們主動去探究文本的內涵,喚起他們的興趣。
在教學《陳情表》這篇經典之作時,我采取以“讀”為主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反復朗讀中感受文章的真心、真意和真情,進行情感教育。我提問:本文陳了哪幾種情?并展示了一組提示性詞語:苦情、恩情、忠情、孝情、親情、處境、心愿……以此引導學生深入課文,理解“情”的內涵,進而展開討論。由于問題很好地貼近了課文和學生實際,而且又有了詳細的提示語,因此學生能很好地深入課文思考探究。整堂課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提高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趣味性,這樣的情感教育是很成功的。
三、聯系生活實際
在教學中,應該想辦法提高學生運用語文思維和語文能力看待實際問題的能力,語文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教會學生運用語文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沈從文的《邊城》中,那樣一個令沈從文念念不忘、令我們倍感吸引的湘西到底有何魅力呢?我引導學生就先了解湘西的民俗。讓同學們看書,看看書中都寫了哪些風俗。書中是這樣描述的:端午節的時候,婦女和小孩們穿了新衣服,還在頭上用雄黃蘸酒畫個王字,這一天還可以吃魚吃肉。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情感,我追問學生:你小時候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學生七嘴八舌地說出了自己的答案,更巧的是學生中剛好有同學去過鳳凰古城,于是我讓他在課前就做好了準備,做了ppt,有精美的圖片,還有他繪聲繪色地描述,再結合文本,學生便了解了端午節在湘西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對故事里的主人公來說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由此我們便知道了故事發生在一個什么樣的背景之下,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加真切地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人物內心的情感。
在教學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時,我也趁機對學生進行情感上的教育,我們這個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信息的開放和流通是四通八達的,如何去甄別、篩選、判斷、吸取,這都需要一種眼光,需要一種智慧。于是,我們需要從魯迅先生那里去汲取智慧。拿來主義的思想意義是很深遠的,對我們的思想、生活、學習和工作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教學結束的時候,我提出一個觀點:現在的中學生都很喜歡上網,請用拿來主義的觀點談一談我們應該如何對待中學生上網的問題。我組織學生進行了一場辯論賽,通過辯論的方式,學生深刻地領會了拿來主義的內涵,懂得怎樣選擇,怎樣取舍,這也是對學生進行情感價值觀教育的最好方法。
總的來說,我們的語文教學要有朝氣和活力,也要充滿生活氣息,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用我們的愛心去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由始至終都要把學生放在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促使他們的思維、能力得到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家軍.開放式研究性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EB/OL].北京: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2009[200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