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婧
摘要:俗話說的好“人是鐵飯是鋼”,吃飯對人而言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特別是處在生長發育重要時期的幼兒們,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可以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但現實生活中,幼兒吃飯很慢,吃飯拖拉或者挑肥揀瘦的現象頻頻發生。老師通過了解幼兒家庭氛圍,生活習慣等,分析幼兒進餐速度慢的原因,并通過了解幼兒身體情況,培養良好的進餐習慣,加強運動,進行餐前鼓勵,并利用有效的家園合作等方式提高幼兒進餐速度。本文根據本班幼兒進餐中的實際情況,探索和培養幼兒科學進餐,以提高進餐效益的方法。
關鍵詞:幼兒,進餐效益,探索,培養,提高
“民以食為天”。作為禮儀之邦,中國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吃”的問題。當代人對“吃”的問題更是有一套各具特色的研究。但是,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幼兒的生活狀況受到家長越來越高的重視,尤其在“吃”的問題。由于幼兒表現出來的挑食厭食,或不專心吃飯,幼兒的吃飯問題常常成為家長們為之揪心的問題。
一、幼兒進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歸因分析
1.從小受到父母的溺愛,長期以精細方式喂飯,導致孩子食道過小,吃飯過慢。
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幼兒受到祖輩、父母的高度重視,寵溺現象非常嚴重。特別是有些重男輕女的家庭,對男孩子的溺愛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受到了過度的“重視”:吃飯過于精細,家長在喂食物過程中過于仔細,如勺子不能過大,喂的不能過多……等等,往往這樣的“精細”導致了孩子在發育過程中食道比一般孩子小,而且,喂飯習慣的養成,導致孩子在自己進餐過程中不專心等問題。
2.進餐時受到不良情緒的影響。
進餐時孩子的情緒支配著消化腺分泌的神經。當幼兒情緒良好時興奮占優勢,消化液分泌較多,就能促進食物的消化。因此,在進餐時讓幼兒保持良好的情緒也是至關重要的。但事實上,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在快樂中進餐的。有時候因為與同學之間的矛盾,有時候因為教師的批評,有時候是家長的批評,這都容易影響到孩子的情緒。孩子情緒的低落又會影響到進餐的效益。
3.吃飯習慣不好,導致吃飯效益偏慢
現在很多孩子因為父母工作繁忙,沒時間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由祖輩照顧,而祖輩照顧孩子溺愛偏多,導致很多孩子在吃的時候習慣差,喜歡在吃飯的時候聊天,吃飯開小差,邊吃邊玩,坐姿不對,學祖輩蹺二郎腿吃飯等。這些不良習慣的存在導致孩子不專心,從而形成吃飯慢的習慣。還有一些父母自己喜歡睡懶覺,導致孩子也養成這個習慣,起床晚,早飯吃的晚,兩餐時間接近,導致孩子對午餐缺乏應有的食欲。
二、研究幼兒進餐的效益目標分析
1.了解各種食物的營養知識,根據需要適量進餐,知道均衡膳食對身體有益,培養愛吃各種食物的習慣,不挑食,不偏食,吃飽吃好。
2.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吃飯時不玩耍,不拖拉含飯,在規定時間內有效,有序進餐。
3.努力保持桌面整潔,養成衛生進餐的好習慣。
三、提升幼兒進餐效益的實踐操作方法探究
對幼兒進餐效益緩慢的緣由進行分析之后,教師已經基本掌握幼兒吃飯效益緩慢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行了針對性的研究,試圖改善幼兒吃飯過于緩慢的情況。
(一)認識幼兒的身心特點,注重內在因素是提升幼兒進餐效益的前提。
1.注重幼兒的運動、睡眠、情緒調節。
經過多次的觀察,教師發現上午體能活動多的時候,幼兒吃飯效益和適量都有所提高。首先:提高幼兒的運動量,確保幼兒用充足的戶外活動時間,讓幼兒增加消耗,促進胃排空,從而有效提高幼兒的進餐欲望。在家也相同,應該多帶幼兒外出活動,適當增加幼兒的運動量。
其次:做好幼兒情緒的安撫工作,營造輕松愉悅的進餐氛圍,安撫幼兒情緒,為進餐做好心里準備。
最后:家園工作,請家長配合,保證幼兒的睡眠質量,努力改掉幼兒賴床、睡懶覺的壞習慣,努力使幼兒在規定時間內準時醒來,不使兩餐時間間隔過近,提高幼兒進餐效益。
2.注意幼兒年齡特點和氣質特點。
認識幼兒的心里特點,首先要注意幼兒的年齡特點。4-5歲的孩子(中班)以無意注意占優勢,注意力時間段,容易被旁邊的事物所吸引。這造成幼兒進餐過程中,出現諸多分心的現象,導致幼兒進餐效益緩慢。如果能夠充分認識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采取一些措施,減少幼兒在進餐中的分心行為,達到提高幼兒進餐效益的目標。例如,如果幼兒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周圍的一點動靜都可能吸引幼兒的注意,那么不論教師還是保育員,都需要注意設置適宜的進餐環境,盡量減少環境中能夠吸引幼兒注意、導致幼兒分心的因素。
(二)教師的正確引導,是幼兒進餐效益提升的助推力。
1.在主題活動、生活活動、區域活動時,正確引導幼兒,讓幼兒對食物和“吃”有一定的了解,從而提高幼兒的進餐效益。
所謂“潤物細無聲”,教師平時很多主題活動,生活活動,區域活動都與吃飯息息相關,在進行活動時教師可以將一些吃飯的規則和正確吃飯的知識,好處融入到課程里,從而達到教育幼兒,提高幼兒進餐效益的目的。
2.合理組織幼兒進餐,做好餐前、餐后工作,為幼兒準備適當的餐量。特別在家中,家長可以和幼兒一起進行餐前的梳洗活動,給孩子帶好榜樣。
3.適當、適時的獎勵有助于幼兒吃飯效益的提高。
關于獎勵,很多時候,教師很難控制怎么運用這獎勵,適當的介入時機有助于孩子吃飯效益的提高,我們都知道,打仗要講究戰機,播種要講究時機。同樣,鼓勵孩子也要講究時機。也就是說,教師根據孩子的心理,要選擇和運用最合適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在合適的場合和時間鼓勵孩子,才能達到最佳的鼓勵效果,吃飯的時候,什么時機最合適呢,老師總結了三個時機:吃飯前,吃飯中期吃的快的孩子,吃飯后期慢的孩子。
(三)家園合作,控制零食,養成良好進餐習慣。
很多家長總擔心孩子在幼兒吃不飽,所以在書包里帶零食,現在這一現象已經得到杜絕,但是孩子在家中肆意吃零食的現象還是頻頻發生的,肆意吃零食的結果就是不愛吃飯,在家因為零食的關系吃飯慢,吃飯少,從而導致幼兒對吃飯的積極性降低,結果幼兒到園也延續了這種現象,吃飯講話,慢悠悠,邊玩邊吃,為了杜絕這一現象,要與家長做好溝通,合理安排孩子零食,給孩子一個健康的就餐環境。
其次,很多家在家中寵愛孩子,形成幼兒進餐習慣差,通過家園合作,杜絕這種壞習慣,為孩子打好吃飯的基礎。
四、研究成效分析
經過半學期的努力,從開始的吃飯全部慢,到后來的部分慢,到現在的基本都能在規定時間內吃完,孩子的成效是顯著的,這成效體現在:
1.進餐效益明顯提升,孩子的進餐量也連帶有所提高。
2.幼兒對進餐有了一定認識,糾正了幼兒的不良坐姿和習慣,讓幼兒養成了文明進餐的好習慣。
五、結論
幼兒進餐速度過慢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這與他們吃飯習慣差,運動少,家長教師不注重密不可分,這半學期來,幼兒進餐效益雖然普遍有所改善,但還是較為滯后,需要更大力度的推進,在調查,和指導幼兒進餐的時候,教師發現,當代家長過與注重形式的學習,而忽略的孩子本質的學習,孩子的學習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而我們的家長偏離的生活,不注重幼兒的“吃”,導致幼兒吃飯慢,所以在幼兒教育中,教師與家長更應該注重對幼兒生活的學習與運用。
參考文獻
《幼兒心理學》 ?陳幗眉主編 ?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學前教育學》 ?朱宗順,陳文華主編 ?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