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慧超
摘要: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化,教育理念進一步調整優化,語文教材由“一綱多本”變回“一綱一本”,地方教材逐漸退出,新部編版在全國推用——放下已經熟捻的魯教,拿起剛剛到手的部編,變化的不僅是課文,更主要的是教育理念的調整。教師必須先行對教材進行系統理解把握,才能保證教學質量和教育目標的落實。本文對最新小學語文新部編四年級上冊教材,談幾點教學設想。
關鍵詞:小學;語文;新部編;四年級;設想
拿到最新的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材,意味著自己已經駕輕就熟的魯教版教材正式退出了——新的教材和原來的教材有什么變化?——如果不能準確地把握,匆忙上陣,肯定會影響教學的質量和教學目標的落實。
一、幾個突出的變化
第一眼看到教材封面——由魯教版兩個小學生捕捉蝴蝶的童趣畫面變成一個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勾畫戲曲臉譜——我已經開始意識到,這次教材版本的變化,應該并不僅僅是課文的調整,而是在教學的理念和目標上有了新的要求。
果然,看到教材目錄,第一個最顯見的變化就是傳統文化、經典文學內容的大量增加:不僅是必修的古詩多了一首,而且在“語文天地”、部分課文后面還附有幾首古詩(或古體詩),粗略統計達到了11首之多,比魯教版翻了一倍有余;此外,滿眼都是傳統故事和涉及傳統文化的文章和內容。比如《盤古開天地》《精衛填海》《西門豹治鄴》……而且《精衛填海》和《王戎不取道旁李》還直接使用了文言,再加上“語文天地”中的民間諺語、成語、古籍名句——這在原來魯教版,是沒有這么顯見特征的,這意味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裝回歸!
此外,還有幾個變化引起我的注意:
第一是注重閱讀的多樣和閱讀素質教育。新教材不僅仍然強調閱讀,而且設置了精讀、泛讀、鏈接閱讀等不同閱讀對象,還加入了閱讀方法的指導(如“批注”)。這強調了學生閱讀方式的多樣化、拓展性及閱讀素養的培養;第二是強調立德樹人,很多文章突出了思想性、特別是中華傳統道德理念、哲學思想,如《梅蘭芳蓄須》《紀昌學射》等。
二、幾點教學設想
1. 加大古文教學力度
原來,我們古詩文教學可能主要集中在背誦和簡單理解上,現在看來,古詩文的學習已經成為一個核心內容。我們不僅是要讓學生記背,而且要讓他們深度領悟,學會欣賞而且還需要開始掌握一些文言文翻譯方面的基本功。首先是加強誦讀——通過大量的誦讀使學生充分感知中國傳統文學藝術的審美情趣,比如詩歌的格律、韻律以及古文的簡潔;第二是注重賞析領悟。比如在教《暮江吟》的時候,教師不僅是用語言解釋詩歌,而且可以用多媒體展示與詩歌景象相似的圖片(夕陽映照江水,秋天暮色中的新月),讓學生通過直觀體驗更深度地感受詩歌的意境之美。
2. 注重傳統精神建設
注重對學生進行思想品質的教育,歷來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使命。在新的教材理念下,對學生進行精神品質的教育,應更強調民族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的,“……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那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在教到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體現中國傳統道德思想理念的內容時,教師應加大引導力度,使學生切實接受并認同,樹立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的道德理念,建立“文化自信”。比如,在教《梅蘭芳蓄須》的時候,教師要考慮到,學生對“留胡子”和“愛國”之間的關系是不容易理解的,就需要在教學時給學生講一些京劇的常識(融入了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知道京劇中的“青衣”是演青年女性角色的,如果演員留了胡子當然就不能上臺表演了,當然也就意味著梅蘭芳不能工作掙錢了——這樣,學生才能理解“蓄須”這個行為的精神境界。
3. 提升閱讀教學質量
原來,閱讀教學主要是兩個內容:一是課堂之上帶領學生解讀課文,二是向學生推薦書籍讓他們在課下自主閱讀。而現在,僅做到這兩點還不夠,我們需要在閱讀方面給予學生更多的指導,不僅是讓他們讀,而且重視對他們閱讀素養方面的培養。比如課下閱讀,我們不僅是向他們推薦文本,而且要帶領他們學會圍繞主題進行鏈接式拓展閱讀。如在課堂上帶領學生學習了《蟋蟀的住宅》后,不只是讓他們閱讀教材中的《燕子窩》這個“鏈接閱讀”文章,而且啟發學生:“讀了這幾篇文章,你還想了解哪些有關動物的知識呢?”——讓學生依據個人喜好掌握圍繞需求自主選擇課外讀物的技能。此外,結合課文和教材安排,應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技巧方面的教學。比如結合《蝴蝶的家》這篇泛讀課文,教學生掌握瀏覽、速讀的方法。
總的來說,新部編語文教材的全國推用,結束了教改之后持續了十幾年的“一綱多本”教材編用模式,進入了“一綱一本”的新階段,這為我們教師更精準的把握和落實教育理論和教學目標提供了保障。通過對四年級上冊魯教與新部編語文教材差異性分析,筆者認為,教好新部編教材,教師應重點關注三個方向:一是加大古文教學力度,二是注重傳統文化及精神思想的培養建設,三是注意對學生閱讀素養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溫儒敏.如何用好“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J].小學語文,2017(Z2).
[2]溫儒敏.“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及實施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