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君鴻
摘要: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是十九大的重要創新理論成果之一,為了支持這一創新理論成果的發展就需要其他理論的共同配合。而在中國的文明歷史中存在著很多的思想流派,這些思想至今都能夠發揮很大的作用。其中儒家思想擁有著兼容的特色,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儒家思想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有諸多啟示,其中包括和而不同、世界大同以及忠恕之道三個方面的內容,本文將在這一基礎上探討儒家思想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啟示,以便更好地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讓其能夠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底蘊。
關鍵詞:儒家思想;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
中華文明經歷了五千年的風雨和歷史變遷,在一代代的發展下積淀著深厚的文化基底,這一文化基底也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提供了生存的土壤。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思想理念被習近平總書記一次次的提及,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越來越明白這一共同體的構建對于中華文明的發展以及世界文明的流傳都有著重要的意義,體現了其博大的胸襟、長遠的目光以及歷史擔當,這是這樣才需要通過其他思想理論來共同促進其構建。
一、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的儒家思想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的啟示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即思想意識層面的和而不同、實踐層面的和而不同,下文將對這兩個方面的內容進行分析研究。
(一)思想意識層面的和而不同
不同的國家、民族之間存在著的對立和沖突是長期存在的,并且這一難題在未來還將會一直存在,為了能夠緩解或者是解決這一難題就需要更多人的努力,在思想意識層面上做出改變。在儒家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和當前這一難題的解決都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可以將這一思想上升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準則,讓其能成為解決和處理不同民族、國家關系的基本模式。在西方學者的眼中中華文明的精華儒家思想其內核就是“和”的思想,但是實際上儒家自身認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在“和”這一思想上本身就存在著對立統一的矛盾,可以說儒家的“和而不同”思想是在追求“和”的同時,也尊重了矛盾之下的并存性問題,也就是說“和”卻不排斥“不同”,正是因為有了“不同”下的“和”才更有包容性,兼容并蓄。但是“和”并不是一味的妥協和折中,更是在相處過程中遵循著適度原則,這其中體現著鮮明、合理的辯證思想。儒家思想的“和而不同”不僅能夠顯示出高超的理論水準更能夠體現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未來的發展方向,對于其后期的理論完善有著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需要更多的專家學者共同研究探索。在凝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充分發揮”和而不同”蘊含的包容性、主動性和創新性等思維特點,必將使社會主義建設在與時俱進的創新和變革中放射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二)實踐層面的和而不同
儒家思想實踐層面的和而不同的思想能夠幫助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對于儒家思想來說,和而不同的終極奧義是付諸實踐,和而不同體現的是一種獨特的發展路徑,強調在“同”和“異”的對比中實現“和”,而在這種“和”的局面下,又要保持自己的特色,以此來體現出“不同”,在實踐的觀點來看,和而不同體現的就是一個國家或者民族在大環境下有特色的發展路徑。而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來說,所有人,不管是中國人或其他國家的人,白皮膚的人或黑皮膚的人,信教的人或無神論者,他們都生活在地球上,他們都息息相關,大家都要面對全球化沖擊下產生的一些共同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世人是能夠彼此理解的,大家是能夠找到共同底線、建立共識、追求共同目標的。這是一種對“人”的信念,人類需要聯合起來,共同探討解決問題,這是格局相同的大環境,是儒家思想在實踐中的“和”的體現,每一種人,每個國家都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觀點,他們可以存異。此外,人類與祖先和后代是息息相關的。人們要繼承祖先留給人類的遺產,也要面對祖先留給人類的問題,比如要面對文化或文明的差異,這也是人類的“命運”。從與后代的關聯來說,人類不能無節制地消耗自然資源,要考慮到人類的子孫后代,要對后代子孫負責,所以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而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明和文化發展程度不同,其進行可持續發展的舉措也就不同,這是儒家思想“和而不同”中的“不同”,正是因為這種不同,使得這些不同國家和民族可以根據自身的文明和文化情況,指定出一定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從而實現自身有特色的發展。上述“和”和“不同”的兩種情況就是儒家思想的和而不同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中的在實踐層面的體現。
二、世界大同
世界大同的儒家思想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的啟示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即未來社會與人類文化大同、現實發展與創新思想大同,下文將對這兩個方面的內容進行分析研究。
(一)未來社會與人類文化大同
在儒家思想體系中一直有著“世界大同”的觀念,“世界大同”不僅是貫穿儒家思想發展的一條主線也是未來社會和人類文化的共識。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建設的過程中也借鑒了儒家的這一思想觀念,這一思想觀念也完全可以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展的美好愿景或者是目的性口號,呼吁越來越多的人或者國家、民族參與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中來,建設一個“大同世界”。在儒家的“世界大同”觀念中是為了讓世人都破除掉人為的國家、民族的界限,強調了人類之間的和平相處,消除人類之間的隔閡。在“世界大同”的觀念之下人們將沒有戰爭,有的只是路不拾遺的文明和諧。在習近平總書記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當中,也站在了世界的高度上展示出了長遠的目光和全球觀,讓世界成為一個統一的世界,用“同”的觀念和實現那個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并且以一定的道德行為準則規范人們的道德行為好而基本行為。儒家思想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這二者在思想上的契合展示出了習近平總書記對于各國之間合作共贏的美好價值追求,這對于當前的世界矛盾糾紛的解決提供了一個富有中國特色的智慧方案,讓其他的國家也能夠看到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風度。
(二)現實發展與創新思想大同
儒家思想中的“世界大同”觀點,還體現在其對現實發展與創新思想的總結上。儒家的大同思想就是對理想社會的凝練概括,而要想實現這種大同世界,必然有一定的要求,這種要求就是現實與創新發展的大同,這兩者要想實現大同,奧義就在于現實發展與創新思想的結合,這種兼顧現實和創新的思想,恰恰也正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關鍵。人類命運共同體包含相互依存的國際權力觀、共同利益觀、可持續發展觀和全球治理觀,這些不同的觀點雖然內容不同,但是其核心都在于創新,只有創新和現實實現結合,人類命運共同體才有實現的依據。而且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現實的發展與創新思想的結合也是世界大同的實現方式,因為現階段的世界發展,重點就在于創新,創新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只有創新思想發展且與現實結合好了,現階段的世界大同才有希望,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也能夠更加穩固。
三、忠恕之道
忠恕之道的儒家思想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的啟示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即行為規范的忠恕之道、發展目標的忠恕之道,下文將對這兩個方面的內容進行分析研究。
(一)行為規范的忠恕之道
在儒家的倫理思想方面最為關注的一點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也就是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對于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的和諧處理,這和西方的理論思想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而忠恕之道的提出能夠在現實生活中有效地規范人們的生活行為規范,這一思想理論經過發展和演變對于當前的國家與民族之間的交往關系也有很大的借鑒意義。只有國家與民族之間都貫徹和實踐“忠恕”之道,才能夠讓不同的國家與民族都平等交往,共同溝通對話,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當今的使勁不應該是一個相互角力的競技場,而應該是和而不同的共處之地。大國與大國之間,大國與小國之間應該相互遵循“忠恕之道”,用和而不同的思想來正確地看待其他國家的崛起與發展,在平等和諧的目光中實現和諧共贏,維護持續發展的大局。而不是挖空心思去實行一些遏制策略,阻止其發展,也損害自身的利益。
(二)發展目標的忠恕之道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不僅僅要立足于當下,更要注重發展目標,人們要始終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以此來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出有力的發展目標屏障。而儒家思想的忠恕之道,恰好反映了一種發展目標的新思路。儒家思想中的忠恕之道,簡而言之就是“仁”,“仁”不僅僅是對于現階段的人際交流來說的,更是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來說的,國家要實現相互之間的交流,除了要具有良好的行為規范之外,還要對未來有忠恕之道,國家未來的發展一定要有目標,有活力,這樣才能夠與其他國家展開深入的合作與交流。簡而言之,發展目標的忠恕之道就是要求國家的發展目標始終有目標,有忠于目標的忠恕之道,這是國家發展的核心,同時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關鍵。
結束語:
總而言之,儒家思想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有著很多的相似性和關聯性,因此應該以儒家思想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依據,用寬容的心態去對待多變關系,用和而不同的思想共同地將世界的多樣性和差異性轉化為發展活力和動力。未來的世界需要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下,攜手并進,共同擔當,這有這樣才能夠讓各國的人民都生活在幸福和和平中。人類命運共同體并將讓帶領全體人類走向一個光明的未來。
參考文獻:
[1]張豈之.“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J].山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7(01):33-36.
[2]孫聚友.儒家大同思想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J].東岳論壇,2016(37):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