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波
【關鍵詞】 ?初中物理 優化教學 生活化資源
【中圖分類號】 ?G633.7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22-073-01
一、挖掘生活現象,深化學生感知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教師的教學工作應當給予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應當建立在學生生活經驗感知的基礎上,讓生活經驗起到輔助學生感知和理解新知的作用,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生長出新的知識,形成更加高效的學習之路徑。對此,教師在教學中便可以通過生活現象的方式展開教學。例如,在《研究物質的比熱容》這一節內容的教學中,用______來反映物質的吸熱多少是學生在理解本節課難點、強化學生對物質比熱容性質實驗設計的重要基礎。為了幫助學生強化這一認識,教師在教學中便可以通過生活經驗的挖掘和應用,強化學生對該部分新知的理解和應用。教師首先挖掘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思考:在生活中,燒開一壺水和半壺水,哪種情況需要的熱量更多?將一壺水燒到50攝氏度和100攝氏度,哪種情況需要的熱量更多?此時,教師幫助學生借助生活經驗認識到:生活中,可以通過對比加熱時間來比較物質吸收熱量的多少。此時,學生這一經驗建立后,本節課實驗設計的關鍵得以突破,學生的問題終得化解。再比如,在《大氣壓與人類生活》這一節內容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幫助學生認識生活中大氣壓的存在,需要幫助學生了解人們在生活中對大氣壓強的利用情況。對此,教師可以通過生活中常見的情景幫助學生感知。例如,生活中常見的真空吸盤、鋼筆吸墨水、人們用吸管喝飲料、人們打吊針時的瓶子下方還留出來的小口等。通過如上豐富現象,教師幫助學生認識生活中一些現象中蘊含的豐富的物理知識,同時幫助學生借助生活經驗理解物理知識。
二、應用生活情景,檢驗掌握情況
習題的設置是幫助學生鞏固新知的重要形式。教師在習題設置中,應當關注學生的實際生活,應當注重對實際生活化資源的挖掘,并將之作為考察學生新知掌握情況的重要資源。這種教學方式既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也提升了學生對生活中物理的認識,強化了學生對生活化情景問題的解決能力。例如,教師在幫助學生認識生活中流速和壓強的關系這一部分知識的教學中,為了提升學生對“流體的流速大,壓強小;流體的流速小,壓強大”這一部分知識的認識,教師可以通過如下生活情景的挖掘和應用展開教學:在火車站站臺旁,為什么在距離火車50cm處設有黃線,禁止乘客靠近?為什么飛機機翼設置為下方水平,上方流線形的?為什么汽車的尾翼與這種設計方向相反?在如上問題的設置中,學生將會通過分析情境中流體的流速探索相應的壓強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學會解釋生活中的大量生活情景,增強學生對新知應用能力的同時,也拓展了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廣泛認識.。再比如,在《分子動理論的初步認識》這一節內容的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向學生呈現生活化情景:一堆煤堆在墻角下。當煤被用盡時,白色的墻角中滲入了需要黑色的痕跡。這一情景的創設,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的分子運動情況,讓學生學會應用分子動理論認識和學習新知,學生也將會通過物理原理的角度分析生活問題,學生的科學意識得以培養。
三、建設生活模型,輔助學生理解
在初中物理學習中,不少學生反映:物理知識抽象難懂,物理問題難以解決。所以,不少學生在物理學習中總是存在一定的畏難心理。分析初中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現狀,學生正處于直觀形象思維能力向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的過渡時期,學生在認識抽象知識時,更傾向于依賴直觀情景的方式去感知和理解。此時,直觀化的情景教學資源也就成為了學生思維的憑借物,成為了學生新知探索和理解的重要基礎。對此,教師在物理教學中應當善于為學生的學習建立“支架”,應當善于為學生的學習建立生活化資源作為感知基礎。例如,在學生初步認識電流時,由于電流在生活中并未給學生帶來直觀的感受,并且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物質。所以,教師可以通過類比水流的方式幫助學生認識,將電流的形成——電荷的定向移動看作是水流中的水分子的定向移動。通過這種類比的方式,學生在認識電流時也就獲得了感知基礎。此后,學生再認識串并聯電路中電流的規律時,學生也就能夠更加直觀地認識到:串聯電流中,電流處處相等。在并聯電路中,各支路電流之和等于干路電流。借助生活化模型展開教學的優勢在于,學生對于抽象知識不再感到陌生,對于物理知識的畏難心理減弱,物理教學變得富有生趣。
總結
生活化資源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讓學生的學習生活變得充實,枯燥的課堂在生活化資源的輔助之下變得豐富多彩,學生也更容易對物理學科產生濃厚興趣。對此,教師可以通過挖掘生活現象、應用生活情景和建設生活模型等方式展開教學,以獲取初中物理教學的更佳效果。
[ 參 ?考 ?文 ?獻 ]
[1]侍明虎.“生活化教學”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36):127.
[2]趙福增.關于初中物理教學生活化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9(34):170.
[3]秦娟娟.淺談生活化的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如何開展[J].課程教育研究,2019(33):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