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于教育的要求越來越嚴格,也就是說,對于教師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在近些年,教師教學的壓力逐漸增大,特別對于農村學校的教師,在比較薄弱的教育資源中,努力跟隨時代的教育要求,會逐漸對教師造成嚴重的壓力。因此,重視教師的心理健康也成為了農村學校創新管理的關鍵內容,也是衡量現代學校管理創新的重要指標。
關鍵詞:教師;心理健康;農村;學校;創新管理
在如今快節奏的時代生活中,壓力,成為大多數人長伴于心的內容,特別在近些年,教育快速改革與發展,教師的心理健康已經成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學校的管理中,最重要的是對人進行管理,教師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開展高效教育,培養高質量人才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在農村學校的創新管理過程中,要充分重視對教師的管理,落實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讓教師遠離自己對職業的倦怠,通過尊重教師的個性發展,挖掘教師的創新能力,采取多種多樣的措施來增加教師的心理健康,創新學校的管理思路,做到有人情味而不失原則性,充分優化農村教育資源,促進學校和諧發展。
一、 以人為本,引導教師遠離職業倦怠
在近些年的教育改革中,農村教學受到了大幅度的改革,但是在改革的后面,也出現了大量農村教師心理健康的問題,而教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了教學的質量和學生的心理。通過大量的調查和實踐表明,在農村學校中,有百分之八十的教師存在不同程度的職業倦怠,主要表現在對教育和教學相關工作有退縮意識,不想負起教育責任,在教育學生方面,也比較消極、冷淡,個人對于教育過程中的成就感降低,生活、工作過程中情緒不穩定,有焦慮感和悲傷情感。職業倦怠不僅僅影響著教師自身,還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發展,影響著教學模式的創新和發展。
要解決教師的職業倦怠問題,靠教師是不夠的,還需要學校采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為教師提供和諧、輕松的工作環境,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教師的職業倦怠發生率。學校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培養一代又一代的優秀人才,必須要保護教師,留給教師足夠多的時間,能夠看看書,舒展自己的身心,可以散散心,呼吸大自然的空氣。所以在農村學校的管理創新中,應該實現以人為本的原則,將傳統的嚴格化管理轉變成對教師的信任和關心,將過多地教學要求和控制轉變成與教師的輕松交流對話和給教師更多的自由放松時間,將教學的主動權交給教師,從而讓教師永遠飽含對生活的熱情和對教育的熱愛,遠離職業倦怠,培養優秀人才。
二、 尊重個性,激發教師創新教學能力
創新學校的管理還必須要有一個強大的師資隊伍,要一個充滿生機和個性的教師團隊。教師自身沒有的特色,也就意味著學校失去了特色,沒有創新。一個優秀的領導者,要具有高屋建瓴的藝術管理手段,不僅僅要重視教師專業素養的培養和提高,還要善于挖掘教師獨特的亮點,研究每個教師的天賦和素質、興趣、愛好等,努力為每個教師的進一步發展創設環境和空間,鼓勵教師根據個人的特點和興趣、特長,發揮自身的優勢,朝著個性化發展,從而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創新,培養學生多方面的學科素養。
一個和諧、輕松和信任的管理氛圍會讓教師帶著充分的熱情和教學態度投入到工作中,不停挖掘自己的專業能力和創新能力,將自己的愛帶給學生,讓學生可以更好更快地學習,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三、 多管齊下,促進教師心理健康發展
教師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人格的發展和品質的生成,甚至影響著學生的一生。所以作為學校,要讓學校本身實現可持續發展,讓學生可以獲得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綜合素養,要多管齊下,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促進教師健康發展。首先,可以創設良好的組織氛圍,學校領導要重視教師之間的人際關系建設,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讓教師多與他人溝通交流,宣泄釋放壓力,解決心理初步問題。其次,學校方面還應該加強教師的培訓工作,這是教師熱情的加油站,喚醒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學會正確處理好同事、教師之間的關系,提高自身的抗壓能力等,使教師擁有一個健康、向上的心態。
此外,還應該建立社會支持系統,協助教師獲得家人的支持,營造教師溫馨的家庭環境,讓教師沒有后顧之憂,全身心投入工作中,讓創新的火苗永不停歇,學校領導還可以經常組織大型的活動,比如聯誼會,讓教師家人更加深入理解到教師工作的壓力和辛苦,主動承擔家庭小事。讓教師在受到學校的工作認可同時,也感受到來自家人的鼓勵和支持、關心,平穩度過職業的倦怠期,重新找回認真工作,熱愛教育的自己。
總的來說,通過大量的事實證明,提高教師的素質,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學的質量,促進學生健康、熱情、向上發展。現如今由于大量農村教育資源和教學環境原因,大部分農村教師存在著一定的教育壓力,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學的質量。因此,農村學校要積極隨著教改的步伐,創新管理方式,重視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落實以人為本的管理思路,改善條件,提高教師心理素養,為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和創新做好鋪墊,實現教育和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簡介:尹世鳳,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浦城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