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入信息技術教學法,實現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穩步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活動開設期間,教師要合理地應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通過圖片、視頻、聲音直觀教學元素的引入,吸引學生注意力,更要在多元化教學方法的融合應用中,實現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從而讓信息技術成為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工具,在輔助語文教學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融合
一、 引言
信息技術能夠為教育教學工作提供很多便利,在教學中教師應當積極開展教學方法的調整,將信息技術應用到教學工作中,實現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信息技術的直觀展示對于學生來說具有非常強的吸引力。
二、 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合理應用探究
信息技術教學法的興起是隨著網絡技術發展而興起的。該教學方法已不同于傳統教學中的幻燈片播放,主要是將硬件和軟件兩者融合在一起,打破傳統課堂教學中的一家言的單項教學模式,能在教學活動中為課堂提供更多資源與信息的同時,使學生在輕松快樂的環境中進行知識內容的涉獵和學習。且教師在以信息技術為依托的情況下,開設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如小組合作法、視頻展示法、課堂互動法等,以實現教學的多元化和多角度化。
教學活動中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在直觀的展示中做好知識內容的呈現,避免教師使用語言講授時由于表達歧義或者學生理解不當,帶來的學習偏差。總之,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融合,能提高教學效率,調動小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
三、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的深度融合探究
(一) 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寓教于樂
教師可以利用黑板為學生進行直觀展示,使語文知識能夠以圖文的形式展現到學生面前。但這樣的展示方式具有很強的限制性,對于大多數的抽象知識點來說無法進行展示,仍然需要學生自己展開想象,這便使學習過程中的枯燥感變得更強。如果教師長時間地保持類似的教學模式,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會變得越來越低。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教師提供了非常多的新式教學方法,能夠非常好地在教學工作中提高課堂趣味性。通過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教學現狀,為課堂教學增添色彩,提高教學工作的趣味性。這樣便能夠在教學工作中更好地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寓教于樂。
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使用電子白板,利用其所自帶的放大鏡和拖拽功能,促進教學過程的趣味性得以提升。通過這樣的形式進行的展示能夠非常生動、形象,并且具有較強的引導性和趣味性,能夠在學生主動投入的過程中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時,教師可以在教學導入中使用多媒體設備,利用電子白板的聚光燈或者放大鏡,針對文章內容開展教學活動。要積極引導學生對重點詞語進行篩選,在大腦當中形成有效記憶。再如,進行漢字的鞏固與復習時,教師可以在課堂活動當中進行精心的設計,讓學生開展猜詞游戲,提高趣味性的同時,讓學生能夠更加具有趣味性地實現對知識點的有效學習。
(二) 創設情景 實現教學互動
課堂教學中教師為能更好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需要在教學活動開設期間,組織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來,通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不斷地融合信息技術等教學手段,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能在多媒體教學法融入期間,開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活動,將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相關內容展示給學生,然后借助這些元素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并在活動中引入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鼓勵學生在互動交流中更好地理解課文知識內容。譬如,教學活動中,教師帶領學生學習《曹沖稱象》這課內容的時候,教師要結合課堂內容進行基本知識內容的學習,可以實施分組教學模式,將學生分成幾個不同的學習小組,通過知識內容分配學習的方式,為學生布置學習任務,要求每個小組在課下完成布置的學習任務,并制作一個小型的PPT,小組成員可以集思廣益。有的小組獲得的學習任務是探究文章背景、有的小組是分析其中的歷史人物,小組成員做好分工,有查閱資料的、有整理圖片的、有編輯文字的。教師將信息教學的互動性由課堂上轉移到課下,很多小組成員為能便于聯系,建立微信群,回家后有新的想法或者有新的發現都會在微信群內進行分享,大家都積極地參與到互動中,甚至有的學生出現困惑和問題后,也會請教小組內成員,這使得部分性格內向的學生也敢于說話。最終,每個小學都能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并開展系統化的知識內容講授,班級里面的交流氣氛也變得十分融洽。
四、 結束語
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信息技術教學法的引入,能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更能使學生在逼真的教學環境中,深入地理解知識內容。圖片、視頻的展示會將抽象文字內容轉換為具象化的知識,且信息技術教學手段的多樣性,能豐富教學內容,深化教學理念,優化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陳云慧.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探究[J].時代教育,2017(8):12-13.
[2]葉芳.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研究[J].科學咨詢,2014(42):50-51.
作者簡介:
呂興瓊,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烏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