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教小學生做人的道理,從小培養小學生的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小學生的心智不成熟,他們還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個人品質,在小學階段接受到的教育會直接影響他們人生觀、價值觀的養成,所以良好的道德與法治課程能夠對小學生一生的發展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在素質教育改革以后,我國教育部門越來越重視育人,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質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針對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高效開展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質量
道德和法律是維持社會秩序的兩個重要工具,道德可以約束我們的內心,法律可以約束我們的行為,只有每個人心中有道德、心中有法律,我們的社會才能和諧美好。所以,小學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不僅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更是為了構建美好和諧的人類社會。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內容基本都是教學生在平時生活中需要具備的基本道德和法律知識,課本中的圖畫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手中的教材,用生動有趣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培養小學生的道德意識與法律意識。
一、 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存在的不足分析
(一) 學校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展不夠重視
在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大部分小學院校依然對學科教育劃分主次,對數學、語文等主科的教學工作比較重視,而對道德與法治這樣的學科并不夠重視。平時對學生的評價主要還是看學生的學習成績,而道德與法治課程并不在正規的考試范圍內,所以學校對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質量抓的并不嚴。因為對道德與法治課程不夠重視,很多小學對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師隊伍建設也是比較敷衍的,部分教師并不是專職教師,在教師隊伍的素質方面要求比較低,平時也沒有對道德與法治教師進行比較專業的崗位培訓,對教師隊伍建設的不足直接影響到教師的教學質量,讓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難以發展。
(二) 教師的課前準備不足
教師對課程的重視程度主要體現在課前準備和課堂教學過程中,部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師對這門課程不重視,課前并沒有經過認真備課,對課堂上運用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都沒有經過精心的選擇和設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不帶自己備課做的記錄,而是對教材上的內容照本宣科。甚至有的教師所開展的課堂教學活動過于形式化,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機會,課堂教學環節設計得也不夠科學合理,課堂氣氛比較低沉。這樣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效率偏低,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 教學方法過于單一
在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采用比較多的還是講解法,而對一些現代化的教學方法運用的概率比較低。比如實驗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學方法都是能夠提升教學效率,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教學方法。但道德與法治教師因為沒有做好教學設計,而對這些教學方法的運用不夠熟練,所以在實際教學當中對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并沒有很好地運用到教學當中去。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年齡還比較小,如果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過于單一,他們的注意力是很難長時間集中到課堂教學內容上的,所以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上,學生溜號、打瞌睡、交頭接耳等情況時有發生。
(四) 教學內容缺乏創新性
小學低年級的道德與法治課主要教學內容都是來源于師生手中的教材,雖然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活動離不開對教材的運用,但是對教材過于依賴也會出現一定的問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內容就存在這樣兩方面的不足:第一、教學內容過于依賴教材缺乏創新性。部分教師把手中的教材當作開展教學活動的圣經,完全以教材為中心,對教材中的內容照本宣科、看圖講課,沒能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適當地拓展,這樣不利于學生理解教師所講的知識內容,容易讓學生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內容產生距離感。第二、教學內容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道德與法治課應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關,因為這門課程開設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知道自己在實際生活當中遇到了人和事的時候應該用什么樣的道德標準和法律意識來約束自己,處理自己與他人、自己與事件之間的關系。一旦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脫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那么這門課的教學內容就是空洞、缺乏實質內容的。
(五) 教學過程對學生主體不夠重視
在素質教育改革之后,無論是哪一個門學科的教學都需要重視學生主體,只有充分重視學生主體,教師所提供的教學內容才是符合學生發展需要的,學生的學科素養才能得到提升。但在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過程中,忽視學生主體的情況依然存在,多數情況下道德與法治課還是教師的一言堂,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經常會出現不敢說演變到最后的不想說的情況。對學生主體的不重視會讓道德與法治課流于形式,學生對這門課也會缺乏應有的興趣。
二、 上好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策略分析
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的有效開展對培養小學生的道德與法律意識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角度入手,思考如何才能上好道德與法治這門課。
(一) 課前做好教學準備工作
想要上好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僅僅靠教材或者教案中現有的內容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需要在上課之前通過精心的課前準備來彌補教材中缺失的空白。教師想要讓小學低年級學生理解并吸收自己講解的道德與法治知識,一定要做到讓教學內容簡單易懂,即使小學生理解起來也比較容易,而想要做到這一點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讓教學內容生活化。為了讓教學內容生活化,教師在教學準備階段應該對班級學生的日常生活多加了解,收集學生日常生活中與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相關的教學材料,用學生的真實生活作為教學案例來給學生的學習過程增添真實性和趣味性。
比如,當教師在給學生上小學一年級下冊《我們愛整潔》這一節課程之前,可以先做好教學準備工作,在平時的生活中多觀察,收集一些教學素材。教師可以在課間休息的時候觀察學生都做一些什么游戲或者活動,看學生有哪些習慣是比較好的,還有哪些習慣是不好的;通過聊天來了解學生平時在家有沒有幫家長打掃衛生、有沒有自己疊被子、洗衣服等。教師把自己觀察和分析到的內容融入自己的課堂教學當中,可以把自己了解到的內容設計成一個小故事,用學生們都喜歡的卡通人物來做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故事中有主人公平時不好的一些衛生習慣,在這些習慣的影響下,故事中的主人公生活一團糟,而且每天的心情也不好,平時的不愛好衛生讓其他朋友不喜歡跟他一起玩。用這樣的小故事來告訴學生平時養成良好整潔的習慣對自己的健康和好心情都有幫助。這樣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內容是經過教師認真準備的,可以在課堂上帶給學生更好的學習體驗。
(二) 課堂上增加與學生的互動環節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但不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主導者,為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自主性,教師一定要在道德與法治課上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用互動環節來給學生更多張嘴表達自己想法的空間。想要增加與學生的互動環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思考,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一些形式豐富的教學活動,用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
比如,當教師在給學生上一年級上冊《拉拉手,交朋友》這一課的時候,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法先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教師先給學生播放一段動畫,動畫的內容是一個小朋友自己在玩耍,玩了一會之后,他感覺到自己玩有些無聊。這時候他看到了在不遠處有好幾個小朋友在一起做游戲,他也想參加進去,所以他主動走上前去,向那幾個小朋友表達了自己想要跟他們一起玩的想法,其他幾個小朋友友好地接受了他。看完視頻之后,教師可以與學生互動,問學生在學校交到了幾個朋友,平時有沒有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進而告訴學生平時要善于溝通、與人交友。除了借助多媒體教學來引出這節課的教學主題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幾個學生為一個小組,每個小組設計一個故事情節,小組中的成員來扮演情節中的各個角色,把設計的故事演出來。教師對學生設計的故事情節可以提出一些具體性的要求:故事內容要與交朋友有關,可以體現出我們用什么方法來交朋友、對朋友應該用什么態度、與朋友之間應該如何相處等。這樣的教學環節可以讓學生開動腦筋,為道德與法治課堂增添樂趣,讓學生真正融入課堂教學當中。
三、 總結
綜上所述,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內容對小學生優秀人格的養成和規則意識等核心素養的提升有重要意義,道德與法治教師要認識到這門課程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性,對每一節課都做好教學準備,力求在教學當中給學生最好的學習體驗。低年級小學生的理解能力還不是很強,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講究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盡量讓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通俗易懂,簡化小學生的學習難度。另一方面要對小學生有充分耐心和細心,對學生的心理變化要注意觀察,重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困難。
參考文獻:
[1]陳祺娜.淺談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學科評價實施策略[J].學周刊,2019(14):56-57.
[2]江劍.略談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中學生生活智慧的培養[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19(3):22-24.
作者簡介:
何奇蘭,甘肅省蘭州市,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柳樹鎮山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