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杰
摘 要:當今處于信息時代,學生對網絡科技的興趣往往大于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而我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對于現代學生來說是一件極其關鍵的事情,因為這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問題,關系到新一代學生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問題。盡管現代科技發達,但是教師在課堂上也應該注意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尤其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因此,就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更好地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做出了一些探討。
關鍵詞:初中語文;傳統文化;滲透;教學
中國古詩詞中很多詩句都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現,比如“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等。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是每個中國人與生俱來的責任,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條件,中國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是中國寶貴的歷史財富之一,它是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的結晶。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積極繼承和發揚,有助于青少年樹立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古詩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它不僅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優秀文化,也包含著許多人生哲理,因此在初中語文中逐漸向學生滲透中國傳統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一、以教學為根本出發點,尋找傳統文化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如今的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也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這對于教師在課堂上開展傳統文化教學是有幫助的,然而長期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初中語文教師往往更加注重語文教育的應試性而不注重語文教學的人文價值,比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更加偏重于對古詩文詞句內容的解釋,而不注意其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內涵。那么為了有效地提升目前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教學效果,教師要注重對語文課本的開發,結合課本內容,對學生展開一定傳統文化教學。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依然要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展開教學活動,“以人為本”的思想在我國古代一些文學家的著作中就有所體現,這一觀念對我國的教育發展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而且到今天它的作用依然很大。
在現代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的文章內容是儒家思想的體現,它們的核心思想是關注每個個體的發展,同時在道家理論思想中,也充分注重天人合一的重要理論,以此來表達對大自然的尊重。語文教材中的“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成語就站在辯證的角度上,證明好事和壞事沒有絕對性,它們是相對的,好事和壞事之間有時也可以互相轉換,從而暗示人們要坦然面對生活中的得與失。同時孟浩然的詩句“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也是道家思想的良好體現,也充分展示出孟浩然對大自然的向往和熱愛之情。同時語文教師應該充分表達出對家園的熱愛。在初中語文教材中,還有很多表達愛國思想的詩文,比如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充分表達了杜甫愛國愛民的思想情懷,當然在目前的語文教學教材中還有很多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古詩詞和文章內容,這還需要教師主動去探索,這樣在語文課堂上滲透傳統文化才能更有效果。
二、以學生為最初的出發點,主動引導教育過程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最抵觸語文古文的學習,針對學生學習的這一難點,也結合初中生的性格和心理特點,教師在課堂上不能只解釋語文古文的表面內容,而是要滲透于古文中的核心思想上,將與古文相關的傳統文化進行講述并且積極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根據學生不同的情況進行因材施教,這樣不僅可以提升教學效率和效果,也能讓學生提起對古文學習的興趣。教師要積極探索有效的古文教學方式,將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進,要研究出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教學方案。比如在課前五分鐘,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好書分享的活動,可以是師生推薦,也可以是學生與學生之間互相推薦,教師還可以通過在課堂上講述關于名人名言的典故來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主動閱讀古文的積極性。我國現存的古詩文不僅有一定的文學美感,還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思想。
教師需要在學生進行古詩文學習時積極引導,讓學生善于發現古詩文中的美感,主動吸收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內涵。教師在進行古詩文教學時可以讓學生通過對詩文中畫面聯想的方法來拓展學生的縱向思維,讓學生在學習時更容易理解詩文意境。同時由于初中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所以要想充分活躍課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詩文中的人物進行多角度的分析,通過對人物形象的不斷定位,來加深學生對古詩文的印象和理解。初中語文教師比較常用的教學手法是比較教學法,教師可以選取一個作者的兩篇文章,讓學生分析兩篇文章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思路的梳理,鍛煉學生對傳統文化理解的思維。
三、教師應該積極展開有效的課外教學活動
教師可以在條件允許范圍內盡量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尤其對初中語文教學尤為重要。比如現在中央臺的《中國古詩詞大會》的詩詞類節目,就是一個很好的電視古詩文教育傳播節目,因為不可能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加電視節目,那么教師可以自行組織一些類似的古詩文啟蒙活動,這樣對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和積累古詩文的積極性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同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鑒賞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在進行古詩詞的教育過程中,對學生進行詩文的畫面展示是很關鍵的,由于教材中受篇幅等多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將詩文畫面展示得淋漓盡致,那么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給學生播放與本節課古詩文學習相關的視頻和音頻或者圖畫,來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思考,學生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國古詩文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組織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活動來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比如組織學生展開書法學習,條件允許的話,學校可以拿出一些經費來請專門的書法教師進行講座等,這樣不知不覺中讓學生接受中國傳統文化,喜愛傳統文化的產物,這對提升初中語文教學的質量有很大的幫助。
四、教師要充分保證語文教學的效果
教師在進行傳統文化的挖掘過程中,也要真正注重學生的學習效果,因為無論是開展怎樣的教學活動,或者是采用怎么樣的教學模式,教師最核心的目的是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來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然而,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可能受課時緊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教師無法將課堂上的傳統文化教學做到面面俱到,也無法將課本中古文的傳統文化知識一一做出講解,所以教師在授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做好教學計劃,在有限的時間內將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同時也要做好學生學習效果的調查總結和評價機制,對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效果進行測評,可以是書面考試的形式,也可以是課堂上隨機提問的形式,對課堂的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的學習效果作出了解,也可以為接下來的教學方向和教學重點提供一定的參考。,必要時可以將傳統文化的學習效果歸入學生的語文成績中,這樣有利于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文化是博大精深的,這在各方面都有很明顯的體現,尤其是語文教材的古詩詞中。那么為了更好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教師需要積極地調整教學的方式,在課堂上以及課堂外積極展開一定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也要做好相應的評價機制,對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效果作出反饋。中國傳統文化是歷史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國現代的一筆寶貴的財富,教師要積極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滲透,這對現代的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李花芝.論傳統文化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學周刊,2019(7):108.
[2]劉開勇.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J].名師在線,2018(33):8-9.
[3]吳敬屹.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探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8(11):46-48.
[4]周丹.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8(34):53-54.
[5]趙強國.探究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3):90.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