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京快
摘 要: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能以“問題為引導”進行教學會更加扎實有效。教師可以設計有針對性的問題為引導,展開教學;創設有導向性的問題情境,有效提問;把握能提出導向問題的契合點,巧妙設疑;提出分層導向性問題,保證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提升教師自身專業知識,讓“問題為導向”更準確、更深入;培養學生“敢問→會問→有價值”,使“問題為導向”扎實有效。
關鍵詞:問題;數學課堂;契合點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這句話闡述了問的重要性。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以“問題為引導”進行教學更加扎實有效。
一、設計有針對性的問題為引導,展開教學
教師在備好教材的基礎上,結合每個教學環節需要滲透的知識點,要先考慮本班學生對該知識點的掌握能力,如是否在前一學段已經掌握了相關的知識,通過找到新舊知識間的聯系點,做好課前的復習、預習工作,且要根據本班學生實際情況,提出符合學生個體差異、有引導性、指向性的核心問題。上課的過程中,學生如果較難獨立進行學習或是沒有思路時,要學會利用舊知的遷移去啟發和引導學生,爭取讓學生保持亢奮的學習狀態,帶著問題進課堂,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又產生了新的疑問,形成一個連續性的問題思考,為新課做好準備。此外,教師還要訓練、提升自己掌握課堂生成資源的能力,在提出預設問題感覺到學生無從思考時,就要適當地去調整問題的問法,給學生再多一些提示,將范圍適當縮小,要保持問題的指向性,與此同時又不能直接給予學生答案,保留思考的空間。這樣通過一步步的以簡單而又有效的教學提問來引導學生,讓學生思考,再得出結論,才能使得課堂有效進行。
二、創設有導向性的問題情境,有效提問
亞里士多德說:“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遇到了問題,如何解決這個題,是引發學生的思維活動的主要原因。如果學生對遇到的問題有興趣,才有解決問題的愿望和要求,才能引起他們的積極思維。我們作為一線的教師應當從合適的角度去創設問題情境,提出一些有創意的問題,以便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以此來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從而激發學生自身的求知欲,使課堂教學更有效。例如,在教學“平均數”的概念時,教師可以創設情境:小亮、小蘭、小紅變廢為寶,收集瓶子(出示主題圖)。在解決平均數13這個概念時,利用情境圖,這樣提問題:
師:我們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或者用先合后分的方法都能得出平均數(圈13),那13能代表小明收集的瓶子數嗎?(不能?。?/p>
師:能代表小亮收集的瓶子數嗎?(不能?。?/p>
師:能代表小蘭收集的瓶子數嗎?(不能!)
師:能代表小紅收集的瓶子數嗎?(不能?。?/p>
師:咦,奇怪了,既然平均數13不能代表個人的水平,那它到底代表什么?
生1:代表平均數。
生2:代表全部。
生3:代表整體。
師:看來呀,平均數能較好地反映整個小組的整體水平。
板書:整體水平。
師:我們再認真觀察,平均數13和他們收集的瓶子數(邊指著14、12、11、15邊問),你有什么發現嗎?
生:我發現有些數比13多,有些數比13少。
師:你觀察得可真仔細,看來呀,平均數比最大的數小,比最小的數大。
教師提問:“那13能代表小明收集的瓶子數嗎?能代表小亮收集的瓶子數嗎?能代表小蘭收集的瓶子數嗎?能代表小紅收集的瓶子數嗎?”“平均數13和他們收集的瓶子數(邊指著14、12、11、15邊問),你有什么發現嗎?”這樣,根據教學內容和高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對這些研究性問題的濃厚興趣,讓學生思考得出結論,理解平均數的含義以及它的實際意義,突破了本節的重難點,課堂得到了好的效果。
三、把握能提出導向問題的契合點,巧妙設疑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選擇合適的數學思維進行數學活動其實就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設計課堂提問時,教師首先要深入地解讀教材,在準確把握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圍繞教學的重難點設置問題,并且巧妙地選擇提問的契合點,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提問更有效。并且由于抓住了學生不理解的問題進行引導,就能讓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個內容時,如果教師展開階段就提出:“怎樣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你能夠用一個平行四邊形紙片進行探究嗎?”這樣的問題就過大,出示的時機不恰當,不具有引導的作用,顯得漫無邊際,學生無所適從??梢愿臑橄茸寣W生在學習卡上數一數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的面積,比一比,哪一個的面積大。引導學生猜想、驗證、歸納出“平行四邊形面積=長×寬”。通過在這樣的時機提問學生,并且提問的價值高,圍繞學生的困惑點進行提高,啟發學生將新知識轉化為舊知識,豐富了知識,開闊了視野,其思維也得到了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以問題為引導,每一個問題何時提出,如何提出,怎么樣引導,對教學效果的影響極大,都需要教師精心設計,特別在教學過程中,還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效率才能提高。
四、提出分層導向性問題,保證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把學習內容中的新知識轉化為問題,隱伏于一系列的情境中,要做到面向全體,關注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分層次向學生提問,讓學生有一定的思考時間。問題的設計應有一定的難度,也要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既不要讓學生被問題困住,產生數學學習焦慮,也不要讓無效的問題浪費掉思考問題的時間,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蘋果的問題設置不僅保護了學生的學習信心和興趣,又能實現問題設置的所要達到想教學目標,最終實現數學課堂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學“梯形的認識”這一內容時,在認識了梯形的概念后,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在三組不同位置的平行線中,添加兩條直線,怎樣才能圍成梯形?此問題的設置是面向大多數學生的,即把問題難度控制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又以“變式”的梯形的形式呈現,讓學生不得不停下來思考片刻:另外的兩條直線該怎么畫?這“橫七豎八”的梯形還是梯形嗎?這片刻的思考不僅強化了梯形有且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特點,又深化了梯形的概念,同時還讓大多數學生在思考后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樹立數學學習的信心。
五、提升教師自身專業知識,讓“問題為導向”更準確、更深入
教師的語言是課堂的導向藝術,教師在日常的備課中也應鍛煉自己的表達敘述能力,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素養。因此教師要不斷地進行學習,不斷地對自己的知識進行充實和更新。提問的導向有二:其一是目的明確。即提問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其二是方向明確。即提問要給學生有明確的思考方向。如: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數學:第三章分類與整理,在第一課時教學中,出示主題圖后,提問:“你怎樣把它們分成兩類?”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原因是這個問題太寬泛了,沒有明確是把人分成兩類,還是把氣球分成兩類,或者把人和氣球一起分,從而讓學生感到茫然。
六、培養學生“敢問→會問→有價值”,使“問題為導向”扎實有效
好奇、愛問問題是小學階段學生的一大特征。有問題才有探究,質疑是探究的開始。尤其是對于小學數學這門課程,教師要有效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將其很好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鼓勵學生養成愛提問題的習慣,用問題去引導和幫助學生建立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學生通過自己探索得出的結果要遠比教師直接把答案告訴學生要更加深刻難忘。因此,教師應教給學生提問方法,使學生“會問”,而且“問”出有價值的問題。例如,在教學“四邊形的認識”這一內容時,教學開始,教師沒有像以往一樣先分類,然后探索四邊形邊和角的特征,而是向學生展示一些已經認識過的不同大小的圖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圓形,讓孩子發現每個圖形的定義都與他的特征有關,接著提出學習內容:今天我們要認識一個新的圖形——四邊形,對于這個新朋友,你有什么想了解的?學生回答七嘴八舌:為什么叫它四邊形?什么樣的圖形叫四邊形?是不是有四條邊所以叫四邊形?它是不是和三角形一樣也有角?它的邊是直的還是彎?在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中,有些問題都是比較膚淺的,有些問題是單一的,有些問題是重復的。于是老師鼓勵學生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考查、比較,確定問題研究的先后順序和重點研究的問題是:什么是四邊形?四邊形的特點是什么?這樣兩個有價值的問題。讓孩子們帶著這些提出的問題踏上探索問題答案的學習之路。
黃愛華老師的智慧課堂里提出“課堂從學生提問開始”,而不是“課堂從老師提問開始”。這就告訴我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多么重要,轉變以往學生被動地連續不斷地應對老師提出的一系列問題為學生自主思考提出問題,才能真正打開學生的思路,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動機,學生才會積極主動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參考文獻:
[1]高艷秋.疑問式引導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好家長(基礎教育),2017(50).
[2]姚穎.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問題引導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22).
[3]鄭毓信.數學教育哲學的理論與實踐[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8:40.
[4]孫建軍.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提問初探[J].小學教學參考,2011(9).
[5]譚瓊燕.如何指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J].廣西教育,2011.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