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雙
摘 要:團隊凝聚力、師資和生源的短板是束縛農村學校發展的瓶頸,而突破瓶頸的有效策略是建構和再造。通過建構學校文化、成長型教師團隊、學習共同體,增強凝聚力,夯實發展根基,激活發展內動力,進行教學和課程再造,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謀求實現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建構;再造;學習共同體;教研文化;核心素養
眾所周知,木桶中水平的高低由木板的緊密程度和短板決定,這就是著名的“木桶理論”。“用木桶理論”映照學校發展十分恰切,學校凝聚力的強弱恰如木板的緊密程度,師資和生源恰如木板,而對農村學校來說,影響其發展水平的正是團隊凝聚力、師資和生源的短板,而這些短板也正是農村學校發展的瓶頸。《周易·系辭下》有言:“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突破學校發展的瓶頸,走出困境,唯有變革。怎樣變革呢?筆者認為是“建構”和“再造”。
一、建構學校“和”文化,增強凝聚力
文化是可以傳承的軟實力,無形卻無處不在,不著痕跡地影響著人們的行為、待人接物的態度。農村學校本身布局分散,又遠離中心城區,工作環境遜色于城區,有些教師為謀生而屈就,沒有長遠發展的打算,工作缺乏明確目標,加上歷史遺留問題,導致學校凝聚力不足。為增強學校凝聚力,鼓勵教師扎根學校、立足本崗、長遠發展的積極性,學校努力建設學校“和”文化。河子西小學以優秀傳統文化“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氣生祥”“和為貴”等為基礎建構校本特色“和”文化,確立“真、善、美、優”教育管理理念:真——領導班子真心對待每位師生,為教師謀發展,為學生謀福祉;教師真心對待每位學生,真真正正履行本職工作;教師之間、學生之間真誠相待,展示真性情,享受真幸福。善——善待他人,善待自己,人心向善。領導善待教師,特別是有困難的教師;教師善待學生,特別是殘疾、智障、學困的學生。美——美化校園,實現環境育人;美化心靈,擁有陽關心態,創造美好生活。優——優化教師隊伍,優化評價機制,讓師生都能實現自我完善和發展。營造“和而不同,有容乃大,相融共生,取長補短”的工作氛圍,倡導人際和諧、工作和悅、課堂和美。
學校“和”文化的建設,改變了學校意識形態混亂、思想渙散、得過且過的現狀,增強了學校凝聚力,實現了學生、教師和諧發展。從班子到教師再到學生,全校上下精神煥發,形成了熱愛本職、樂于奉獻、爭創佳績、互助合作的良好局面。
二、建構“樹型”培養模式、“同僚性”教研文化,夯實發展根基
教師是教學的主導,是課程的實施者、建設者,也是學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基和軟實力。因此,學校根據教師專業背景、崗位配置情況及年齡結構比例建構了教師專業發展的“樹型”培養模式。所謂“樹型”培養模式,即是以師德修養為根本,以課堂教學為主干,以崗位配置為枝葉,以工作實績為花果。
在“樹型”培養模式運行過程中,抓好常規管理,加強教育科研的管理,通過組織教師參加課題研究,提高教師的教育科研水平。積極倡導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建立教師業務學習制度,通過開展各項業務學習,更新教師教學觀念,拓展教師的視野和教學的思路,引領教師真正站在新課程改革的高度不斷探索,尋求更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真正實現專業發展,成為學習型、成長型、專家型教師。
“樹型”培養模式與“同僚性”教研文化調動了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激發了教師實現自我突破、尋求專業發展的內驅力。幾年來形成了以省、市級骨干教師為引領,區級骨干教師為基準,全面爭優的良性發展的教師隊伍培養體系。
三、建構學習共同體,激活發展內動力
我校地處城鄉結合部,生源構成以當地居民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為主,隨著城鄉一體化化建設、外來務工人員逐步返鄉,大量居民不斷涌入城市,學區范圍內出現了大量的單親及留守兒童,總體生源質量較城區相差很遠。舊知識不能鞏固,新知識無法建構,教師布置的作業完不成,在一些學生身上常常出現五加二等于零的教學尷尬,傳統的教學方法很難解決生源問題,導致教學難題。
學習共同體的建構,學為中心的課堂,使學生與課程一起、與伙伴一起、與老師一起進行學習,而教師也向學生學習,形成了“教學相長”的基本構圖,增強了學校發展的內動力。
四、進行課程和教學再造,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信息時代,龐大的知識體系鋪天而來,淹沒、遮蔽了教育中更為重要的事物——核心素養的培養。如果缺少一種系統的課程意識,對“教什么”“怎么教”沒有整體觀,教學流程的變化是淺層的,并不能觸及教學改革的核心,就不能很好地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這就需要教師樹立大課程觀,進行課程和教學再造。
促進課程向學生轉化。學生作為主體,應當積極參與到課程改革中來,促使課程發生新的轉身。語文課程再造——整體推進,主題閱讀。重新整合課程內容,打破教材固有順序,結合課外閱讀,形成“主題閱讀”。強調認知內容的整體性,對單元教學內容進行重組,再造。
教育是需要不斷創新的工作,沒有現成的理論、經驗可以照搬。在教育改革的路上,且行且思關照當下,且思且行面向未來,用先進的教育思想指導工作,謀求更快更好地發展,且待一路風景。
參考文獻:
[1]萊斯利·P.斯特弗.21世紀人類學習的革命[M].高文,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佐藤學.學校的挑戰:創建學習共同體[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