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沫
摘 要:“分數乘除法”是小學高年級階段重要的教學內容,由于其在計算法則的算理、比的應用等方面的知識較為復雜,成為眾多小學生的學習難點。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學生學好“分數乘除法”的內容,可以為以后中學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教學措施做好這一部分的教學研究,提高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和應用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分數乘除法;教學研究
在小學階段,數學課堂承擔著培養學生良好的抽象思維能力和計算能力的任務,需要教師在數學課堂上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幫助小學生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尤其是對于“分數乘除法”這一部分的教學來說,其計算方面較為復雜,需要教師做好這一部分的教學研究,為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梳理知識
分數乘除法作為小學高年級數學課程的重要內容,其教學目標在于讓學生掌握分數乘除的運算法則、掌握乘加、乘減運算,并可以熟練地運用運算法則進行相關問題的計算以及應用題的解答。這一教學的目的需要學生能夠完整地梳理教學知識,只有在清楚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對問題的解決。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培養學生及時梳理知識點的良好習慣,在課堂上利用單元教學、單元梳理的方法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整合,從而在頭腦中形成連貫的知識脈絡,實現對分數乘除法的完整理解和運用。
例如,在教材中,“分數乘除法”包含兩個課時,第一課時為“分數除以整數”,這一部分主要是向學生講述了平均除的計算方法和應用意義,旨在讓學生了解分數除法的相關內容。第二課時的主要內容為包含除的計算方法和應用意義。這兩部分的內容都是對乘法運算的逆運算,與學生已有的乘除法的相關知識是不同的。因此,教師在完成這兩部分的授課后,可以將其進行知識的合并,將分數除法計算的過程概括為“甲數除以乙數,就是計算甲數乘以乙數的倒數”,而將分數除法的意義概括為“在給定了一個乘數以及兩個乘數的積時,求另一個乘數的運算?!?/p>
這樣就實現了對兩個章節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在對知識進行整體梳理的基礎上,教師就可以對學生進行相關的練習與鞏固,讓學生在實際運用中掌握知識。例如,張大媽家養了8只雞,10只鴨,求雞的數量是鴨的幾分之幾?學生根據對知識的理解,求得正確答案后,還可以運用本章節的整體知識對這一應用題進行改變,如張大媽家養了8只鴨,雞是鴨的4/5,求問雞有多少只?如此通過對知識的梳理,實現對這一部分內容的整體理解。
二、建構模型
根據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還較低的現象,教師可利用建構模型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與知識相關的具體模型,提高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能力。例如,在教學“分數乘除法”這一部分,有這樣一道相關的應用題:在植樹節時,班級女生一共植樹20棵,男生植樹比女生多1/5棵,求問男生比女生多植樹多少棵?在這一問題中,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對這一“比”字的理解存在困難,教師為了貼近學生的認知水平,可以引導學生將題目中的“比”改成“是”,這樣同學們在理解時會相對容易,然后讓學生根據在課堂上學習到的“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知識解決問題。
在此基礎上,教師又可以將問題“男生比女生多植樹多少棵”改成“男生植樹多少棵”,從而引導學生求得男生植樹的數量,然后進行男生植樹數量和女生植樹數量的對比就可以解決這一問題。由此可見,利用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解決問題,對于分數乘法應用題的模型也就會逐漸呈現于頭腦中,從而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
三、合理拓展
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教師在授課時不能拘泥于課本教材的內容,還要對知識進行合理的拓展,以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生根據教材進行問題的解決可以說是還停留于解決問題的模仿階段,如關于“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這一問題,學生會根據這一數的已知和未知兩種情況進行判斷。但是這樣解決問題卻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進行適當拓展,如,下面這兩個問題:張蘭閱讀一本200頁的教材,第一天讀了全書的1/5,第二天讀了全書的1/4,第三天剛好把書讀完,求問第三天讀書的頁數。將這一問題進行變化后還可以這樣問:張蘭閱讀一本教材,第一天讀了全書的,第二天讀了全書的1/5,第三天讀了110頁,正好將該書讀完,那該書總共多少頁?在授課中,教師可以將如上兩個練習題改寫為:張蘭閱讀一本教材,第一天讀了40頁,第二天讀了全書的1/4,第三天讀的頁數比第一天多70頁,那該書總共多少頁?這樣通過例題改寫的方式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靈活運用。
綜上所述,小學高年級階段的分數乘除法教學是教師需要重視的內容,在授課時需要教師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從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思維水平、探究能力、計算等多方面入手,為學生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翰枝.小學生分數乘除法計算產生錯誤的原因及對策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6):217-218.
[2]夏永立.陰陽相生:深度數學課堂的實施策略:以“分數乘除法和比的應用題練習”為例[J].小學數學教師,2018(5):16-19.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