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莉
摘 要:農村寄宿制小學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學校的語文口語交際教學方式單一,教學形式不靈活,教師在上語文課時普遍忽視口語交際教學,忽視了學生口語交際的培養和發展。教師應改變以往的口語交際教學方式,重視學生說好、說準普通話,立足課堂,對學生進行口語交際專項訓練和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切實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關鍵詞:農村寄宿制小學;口語交際教學;語文
一、農村寄宿制小學口語交際教學現狀
農村寄宿制小學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學校的語文口語交際教學方式單一,教學形式不靈活,教師在上語文課時普遍忽視口語交際教學,只注重語文課程進度的完成,注重學生應試成績,往往對學生的口語交際教學只是蜻蜓點水,草草了事,不做重點去講解。這樣完全忽視了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學校周一到周五處于全封閉狀態,學生完全寄住在學校里,沒辦法與外界取得聯系和交流,這樣,導致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非常薄弱。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存在很多問題:普通話不標準,說話缺乏邏輯性,語言蒼白貧乏,口語交際時缺乏自信、聲音小、讓人無法聽清,回答問題時難以把握主題,詞不達意。
二、口語交際教學的意義
口語交際是人類有語言以來特有的,最基本的,最經常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的生活也越來越豐富多彩,口語交際能力在人的日常生活中顯出其重要地位。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開展口語交際教學,能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能促進學生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的形成。由此可見,口語交際教學在學生語文教學中是多么的重要,教師必須重視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和發展,并實施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付諸行動。
三、口語交際教學的有效方法
1.練習說好普通話,落實推普周活動
農村寄宿制小學的學生大多數來自附近農村,學生在口語交際時往往帶有濃重的口語和地方話色彩,普通話及其不標準。教師應要求學生在平時與人交流時鍛煉說普通話,咬準字音,正確發音,就會自信地表達自己的見解。教師可借助學校廣播站、主題隊會、推普周活動宣傳普通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讓學生認識到說普通話的重要性,學會與人積極主動地交流,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誼,也是對他人的尊重。
2.鼓勵學生克服心理障礙,自信表達
由于農村寄宿制小學的學生大多膽小怕事,性格過于內向,不敢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見解,不能每天見到家人和家人交談,導致學生口語交際能力薄弱,口語交際能力存在很多問題。因此,教師要有效地開展口語交際教學,必須降低難度,壓低要求,要鼓勵學生克服口語交際的心理障礙。課堂上,在學生口語交際時,教師應鼓勵學生聯系實際生活來練習說話,學生就會有話可說,有話愿意說。這樣不僅能促進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還能促使學生留心身邊事、身邊人,進而拓寬他們的知識面和閱讀面。
為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教師應在每節語文課上課之前安排說話練習,比如三分鐘演講,三分鐘講故事,三分鐘即興演講……這樣,學生會為了說話練習做好充足的準備,做到不怯場,不結巴,有話題,有說頭。教師還應在每周晚自習安排一兩節課讓學生進行說話練習,定主題,聽內容,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
3.立足課堂教學,落實口語交際專項訓練
針對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口語交際教學的現狀,教師應該著力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把口語交際教學真正落到實處,并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在近11年的教學中,我認為農村寄宿制小學的口語交際教學應從實際出發,專項訓練,強化練習,常抓不懈,讓學生系統、快速地掌握口語交際的知識,提高口語交際技能。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師生共同參與,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愿意說,敢于說,調動學生內心真實的感情體驗,激發學生強烈的交際欲望,達到口語交際訓練的要求。
4.聽、說、讀、寫相結合,開展豐富的讀書活動
通過有效的聽、說、讀、寫活動,對豐富學生的語言、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拓寬知識面,增長見識有很大的好處,還切實地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教師開展一定的讀書活動,積極滲透口語交際訓練和練習,激發學生口語交際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總之,口語交際能力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是一種語文綜合能力,要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就將學生的社會生活經歷融入課堂,讓他們愿意表達,敢于表達。鼓勵學生善于用普通話來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讓他們自信地和別人交流表達。要想培養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有用人才,教師就應結合實際積極主動地去研究,去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讓每個學生都變得自信,善于表達,使語文課堂不再單調,不再無趣,大放光彩。
參考文獻:
[1]倪文錦.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66.
[2]劉芳衛.農村小學口語交際教學的現狀及對策[J].職業圈,2007(13):131.
[3]羅惠恩.農村孩子口語交際能力的培育初探[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2007(4):20-21.
[4]周君健.淺析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J].科海故事博覽(科教創新),2010(8):222.
編輯 王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