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興海
教育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它是由學校、家庭和社會三者相互作用構建成的一個系統工程,學校教育在今天的中小學教育中,越來越渴望家長的參與,倡導家校攜手。那么家長能給予孩子什么呢?下面從我的親身經歷談一談。
我是一名教師,也是一名家長,對孩子教育也是五味雜陳,感慨萬千。這里,先和大家分享一個大多數人都聽過的故事。
一個小學生上課時偷看一本剛買來的小說,被老師發現沒收了,并叫他把家長請來。該生在回家的路上邊走邊思忖,“請爸?爸厲害,會打我。請媽?媽和爸一個鼻孔出氣,把此事告訴爸,還免不了挨打。請外婆?對,外婆好。”于是他來到外婆家,把此事告訴了外婆。外婆到學校去了,很長很長時間才回來。該生怯生生地問:“外婆,老師說什么了?”外婆說:“嘿!老師夸你呢。他說你從小喜歡讀書,說不定長大了能成為作家。這不,老師叫我把書給你帶來了。”該生深受感動,也深受鼓舞,從此更喜歡讀書了。長大了,這個學生果然成了作家!一天,師生聚會,老師對這位已成了作家的學生說:“我對不住你呀!上學時,我不該沒收你的書,更不該叫你請家長到學校來。現在,我把這本書還給你……”原來外婆的那本書是她跑到書店買的!該生喟然,在心里說:“外婆不懂教育,但她懂得關愛和激勵!”
由此可見,關愛和鼓勵對孩子的成長多么重要。王中力先生說,一個人在沒有受到激勵的情況下,他的能力只能發揮到20%~30%,如果受到正確而充分的激勵,能力就有可能發揮到80%~90%,甚至更多。我今天再和大家一起分享這個故事也是想說明,激勵、表揚的作用巨大,它的確是教育的偉大法寶。所以,讓孩子在激勵中成長,關愛和鼓勵是我們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
我們給孩子的禮物,僅僅激勵是不夠的,夸美紐斯說,“應當像尊重上帝一樣尊重孩子。”周弘先生說,“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那么,你是否“尊重”你的孩子?你是否經常用“賞識”的眼光欣賞你的孩子?你是否經常陪著和你的孩子一起做事?比如,一起組裝玩具(小時候)。一起寫作業,一起看書,一起看電視動畫片,一起放風箏,一起下象棋,一起玩游戲,一起看電影……和孩子共同做這些事時,你是否用贊賞的目光、夸贊的言詞、民主的對話,讓孩子在輕松、和諧、愉悅的氛圍中成長,讓孩子在賞識中成長,賞識和認可也是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
母子情、父子情是在交流的過程中建立的,許許多多的習慣也是在和孩子的交流、潛移默化中養成的。所以要經常和孩子交流,善于和孩子交流。和孩子說說同學之間的事,說說班上發生的事,說說課堂上的事,說說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說說開心和不開心……這就是交流,這就是溝通。這些不經意間的交流溝通,讓我們了解了孩子的學習生活和內心世界,知道了孩子的困惑,就能及時給予孩子恰當的幫助。但不要隨便幫助孩子,讓孩子沒有了自我,完全依賴于你,他的成長是他的事情。適度的交流和幫助,就是你給予他最好的禮物。
生物學家說過,飛蛾在作蛹之時,翅膀萎縮不發達;出繭時,必須經過一番掙扎,身體中的體液方能流到翅膀去,兩只翅膀才能有力地在空中飛翔。有一個人恰巧看見樹上的一只蟲繭開始活動了。他不忍心蛾在繭里面掙扎,就用一把剪刀把繭上的絲剪了一個小洞,讓它出來可以稍微容易一些。果然,沒有一會兒,蛾兒很容易地爬了出來,可是身體非常臃腫,翅膀也異常萎縮。這個人好心辦壞事,他自以為是的善舉,斷送了一只蛾兒的破繭成蝶。有些家長就犯了這樣的錯誤,在看到自己孩子遇到困難時,剛開始還能等待,但是孩子稍微遲疑懵懂一點,父母就喜歡伸手相助了。
孩子的成長過程,有時候都是很“笨”的,比如,孩子在學走路時,搖搖晃晃走不了幾步就會摔倒。許多家長看到這樣的情況,就急于求成,于是學步車、牽引帶就上了。這樣的結果,孩子是不摔跤了。是真不“摔跤”了?不遠的未來經常把膝蓋摔的青紫、流血的絕不是少數,甚至會為此影響到孩子的四肢、眼、腦的協調配合。不僅是孩子學走路,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很多時候和飛蛾出繭一樣,成長過程也是一個充滿艱辛和挑戰的過程,孩子只有在掙扎,在挑戰和挫折中成長、成熟,才能展現自己的美麗,才能領悟成長的艱辛。所以,孩子在其成長過程中,父母最應該學會的是耐心和等待,要明白,耐心等待也是愛。要學會在認同和接納孩子的基礎上,充分給孩子自由體驗的機會,否則,適得其反,拔苗助長,功虧一簣。耐心和等待,也是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
滄海桑田,時光回轉,沒有什么是一直在傳承的,但是教育的影響以及優秀人格魅力的傳承是可以一輩子一直去傳承和延續的。陪伴一個生命的成長,關愛和鼓勵,賞識和認可,交流和幫助,耐心和等待,都是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新時代,賦予我們新作為,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做孩子喜歡的家長,做一個新時代有人格魅力的家長。家長——孩子終身的老師,這位“老師”也是孩子最好的禮物。
參考文獻:
于永正.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我的為師之道[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編輯 王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