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賡
摘 要:小學階段正是小學生基本道德觀念、基礎心理素質形成的初步階段,這個時期,小學生剛剛走出家庭、走進校園,剛剛接觸社會、初步了解生活,進入學校學習知識。處在這個時期的小學生身心發育速度較快,對于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很強,在小學生發育的關鍵時期對其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對小學生今后發展將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關鍵詞:小學思品;動起來;品質
在小學生發育的關鍵時期對其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對小學生今后發展將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和作用。然而,在現實教學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師容易走入空洞說教的窠臼,成人化、抽象化的教育方式,最終導致小學生對思品課的興趣消失殆盡,從而影響思想品德課堂作為學校德育工作主渠道作用的切實發揮。因此,教師需要結合教材內容以及小學生的認知需求和規律,采用新穎的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從心到行都動起來,養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一、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化靜為動
“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濒斞赶壬f過的這句話道出了學習的真諦。這給教師的教學指明了方向,這一論點,實際上正是新課改所要求的教學理念。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有興趣地去探究和思考。其實,學生的學習認識過程不僅要依靠觀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還會受到興趣、情感、需要、動機等非智力因素的影響,也就是外在感官與內在思維實現內外聯動,情感交融,才能夠開啟學習的大門,主動積極習得知識。多媒體輔助教學進入課堂領域以來,展現出它形象、直觀、生動的優勢,具有聲、色、動的特點,可以化靜為動,將課本靜態文字變成形象直觀的動態畫面,極大地刺激了學生的感官,并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知識的興趣。怎樣讓多媒體輔助教學有效運用于思想品德課堂上,則需要教師根據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身心發展規律,從課外大量搜集資料,整理匯總,并精簡精編成能夠打動學生的豐富課件,圖文并茂,加上背景音樂,有聲有色,學生在這一畫面的吸引下,興趣盎然,并充分想象,積極思考問題,大膽暢所欲言。如教學《民族一家親》時,教師借助多媒體編制了精美課件,突出展現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風景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飾、舞蹈、飲食等,并且不同民族配以不同的民族歌曲,隨畫面慢慢播放,學生一邊為祖國的地大物博、豐富的民族文化所陶醉,一邊向往少數民族生活的恬靜安適。在討論階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交流,語言組織能力得到激活,有的甚至滔滔不絕,興奮心情不言而喻,從大家的躍躍欲試大膽發言中,能夠感受到他們對民族獨特、絢麗的民族文化的由衷贊嘆和熱愛。
二、深化情感,感染情緒,化虛為實
多媒體豐富的畫面、直觀的形象、美妙的音樂,使單調的課本文字脫離了呆板機械,而是生動活潑起來,這樣的教學更具形象性和直觀性。在思想品德課上,教師結合多媒體這些鮮明的特點,將其巧妙運用到課堂上,不僅給學生視覺帶來強烈刺激,思維也會靈動起來,教師乘機加以點撥,那么,學生情緒被感染后,其情感認知會上升到一定高度,感性認知再轉化為理性認知,對抽象的理論知識加以理解和掌握,并根植于學生的思想之中。如教學“保持環境衛生”這一課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制作了十年前黃河兩岸的風景以及十年后黃河兩岸的實景,經過對比,學生思緒萬千,心靈受到極大沖擊,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也從強烈情緒波動中產生。由此,教師借助多媒體動畫和錄像片段把學生觀察的事物化虛為實、化繁為簡,讓不同時段的社會現象如穿越般映入學生的眼簾,不僅具有時空性,還有對比性,激發學生的想象和創造性思維,強化學生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
三、促進學生主體性,化被動為主動
思想品德課程要始終對新課改提出的目標理念不斷推陳出新,提高教學質量。圍繞學生這一中心,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認知特點,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滿足他們不同的學習需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尊重學生,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過有效手段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促使學生不斷反思自我并努力朝著全面綜合型發展。教師為學生創造充分的感知條件,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比較、分析、探究,從中得到正確的道德結論,引發內心道德動機,并在實踐中自覺履行道德準則。教師利用現代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感知形象具體的事例、情景等,激發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感,深入領悟道德知識,主動接受道德觀念,在具體實踐中規范行為,從而取得良好效果。
當然,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也需要有個度,如果使用不當或者濫用,教學效果會適得其反,得不償失。因此,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巧妙地利用多媒體,通過激情、明理、導行,優化教學目的,實現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陳向利.小學思想品德課中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J].中小學電教(上),2019(1):53-55.
[2]陳桂君.利用多媒體,增強小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實效[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1(2):45.
編輯 王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