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學
小學語文教材編排的內容絕大多數文質兼美,有著濃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包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不同的作者由于所處的時代不同,生活的環境也不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也就截然不同,也可以說一篇文學作品是特定時間,特定環境的產物。這就說明了寫作背景的重要性,介紹背景是讓學生和文本、作者充分對話的前提條件,也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的環節。特別是小學生,由于受到生活經驗和知識建構的限制,他們的認知能力非常稚嫩,思維只停留在膚淺的表面,常常被表象事物蒙蔽了雙眼,很難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因此,要想讓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作者,體會文本所表達的情感、價值觀,就必須要讓學生了解節選文章當時的寫作背景,只有這樣,才能更全面、更透徹地理解文本字里行間所蘊涵的內容。下面筆者就結合具體的事例就課前、課中和課后出示背景的作用談談自己膚淺的看法。
一、課前背景知識的介紹,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興趣是源泉活水,有了興趣,學生就有了不竭的探究動力。而探究是新課程倡導的核心理念,它以合作學習為主體,以綜合實踐活動為載體,學生在自主探究或者是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和技能,獲得情感的滲透,價值觀的正確發展。課前出示背景知識,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當學生由現象看到本質后,通過切身的體驗,收獲成功的喜悅,樹立學習的自信心,為以后的學習夯實基礎。如在教學《渴望讀書的大眼睛》一課時,上課伊始,我就給學生介紹了時代背景:這是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的事,當時由于經濟發展相對緩慢,國家雖然非常重視教育,但是沒有更多的資金改善教學條件,教學資源十分匱乏,辦學條件也非常的落后。在這個階段,涌現出了大批社會人士捐資助學。中國青年報的一位記者采訪拍攝希望工程,在對張灣小學的采訪中發現了蘇明娟,并對她進行了拍攝,以“我要上學”為題,刊登發表了這雙貧困山區孩子渴望讀書的“大眼睛”。很快被媒體轉載報道,后來成為中國希望工程的宣傳標志,吸引了更多的人捐資助學,改善貧困山區的辦學條件。在介紹完背景,出示了圖片以后,大多數學生對當時的教育環境表示非常不理解,非常想知道當時的學生是在怎樣的環境中讀書。然后我捕捉到學生迫切的眼神,我相機讓學生走進文本,在與文本的對話中去感受當時的讀書環境。學生迫不及待地打開課本,在字里行間尋找自己渴求的答案,有了前面的鋪墊,調動起學生的自主探究的興趣,后面的教學就迎刃而解了。
二、課中背景知識的介紹,有助于促進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
把握文章的主旨是語文教學的關鍵。不同題材的作品都有不同的背景知識,是時代的產物,如含有政治題材的文章,介紹當時的時代背景,有助于了解特定時期的政治氛圍,挖掘那個時期的思想性,對學生進行熏陶感染,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再如有些作品是特定時期和個人的人生經歷有關的文學作品。如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從詩歌表面的現象來看,字里行間都描畫的是山川,抒發了自己的壯志,吟詠象情的詩。但實際上李白的這首詩是被貶官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行至白帝城的時候,突然聽到自己被赦免,頓時驚喜交加,寫這首詩來抒發當時喜悅暢快的心情。當學生了解了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后,恍然大悟,體會到“行舟輕快”的來龍去脈。所以學生一下子就捕捉到詩歌的主旨了,一下子豁然開朗了。再如,在上《瑞雪圖》一課時,當學生體會了下雪時萬籟俱寂、紛紛揚揚的景象,感受了下雪后簌簌落落的動態美和粉妝玉砌的靜態美和大人、孩子歡樂嬉戲的場面后,深深地被北國風光吸引住了,感受到了美妙絕倫的“瑞雪兆豐年”。當學生沉浸在美妙的雪景中的時候,我相機給學生出示了寫作的背景:冬天的雪。還有深層次的含義,在當時中國遭受嚴重的旱災,蝗蟲肆虐,莊稼顆粒無收,甚至有人餓死,就在這年的冬天,一場雪飄然而至。在介紹背景的同時,我運用多媒體配音,并出示了圖片,朗讀了這段文字。這樣及時的背景出示,使學生一下子明白了作者不是單純寫景,而要表達的是“瑞雪兆豐年”更深層次的含義,學生豁然開朗,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使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了理性的認識,了解了課文的內容,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三、課后背景知識的介紹,有助于學生對文本進行拓展
語文這門基礎學科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在不同的時刻出示相關的背景知識,能有效拓展文本的內涵和外延,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文本只是一個濃縮的載體,字里行間的情感、態度,包含的價值觀需要學生借助更多的資料去了解,去理解。學生不僅要學會所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學會獲取知識和技能的有效途徑,搜集資料,整理資料,加工獲取有價值材料的能力,為學生以后的發展奠基。
總之,背景的介紹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它有助于學生與文本、作者之間展開更深層次的對話,有助于突破文章的重難點,有助于把握文章的主旨,有助于拓展學生的視野。所以,在教學時,教師要精心備好文章的“背景”,給學生搭建一個獲取知識和技能的平臺。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