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嫻
摘 要:實施全面二孩政策是國家站在戰略全局的角度做出的一個重大決策部署,在這一背景下,卻出現了二孩家庭的家庭資源和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的問題。這會影響到二孩的健康成長。因此,需要針對二孩家庭學生展開有效的引導教育,從而促進二孩家庭學生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二孩政策;二孩家庭;引導教育;教育策略
全面二孩政策已經迎來了發展時期,這不僅可以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生育意愿,促進人們的家庭幸福與社會和諧,還能實現人口結構的優化,減少老齡化的壓力,增加青壯年勞動力,還能促進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只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二孩家庭學生引起的教育問題卻也成為社會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
一、二孩時代下的大孩心理問題
在全國兩會上提出的二孩教育資源配置問題是一個普遍受關注的焦點話題,而二孩時代教育的問題已經越來越凸顯,許多家長都已經出現二孩教育的焦慮情緒,他們不僅關注二孩教育資源的配置問題,還關注了二孩時代的大孩心理問題。大孩心理問題的存在會影響教師的教育教學質量,也不利于大孩自身的心理健康成長。
具體來說,在二孩時代下,大孩心理問題可以體現在以下幾點:首先,大孩的占有欲增強。大孩認為二孩分走了父母的愛,為了讓父母把精力放在自己的身上,有的大孩會比以前更粘父母,又或者出現與二孩爭玩具、食物、衣服等現象。其次,大孩的情緒開始容易暴躁或者發怒。在二孩出生以后,有些原本很乖的大孩會出現調皮搗蛋或打架斗毆等異常行為。最后,大孩的情緒具有敏感、容易嫉妒的特點。若是父母夸獎二孩,大孩容易出現不高興的情緒,或者故意欺負二孩。
這些心理問題的存在會極大地危害大孩的心理健康,也影響著大孩的學校教育效果。因此,我們必須要關注二孩家庭學生的引導教育工作,并且積極采取有效的引導教育方法。
二、關于二孩家庭學生的引導教育方法
(一)積極開展“分享”教育
分享精神是新時代的重要精神理念,能夠指引學生學會分享,構建自己與其他人之間的和諧關系。尤其是二孩家庭的大孩容易出現不愿分享的心理,他們以自我為中心,在原來的獨生子女家庭中享受著全部的寵愛,導致他們缺少分享精神,也缺乏這樣的習慣與能力。因此,我們要提高二孩家庭學生的引導教育質量,對大孩進行“分享”教育,使其樹立分享精神,學會與他人分享。比如有位大孩的玩具在二孩出生之后,就被爸爸媽媽說給妹妹玩,結果她不樂意就把它們都摔了。針對這樣的現象,我們要發揮學校教育對大孩進行分享教育。
例如教師可以開展以“分吃的蛋糕才甜”的教育,為大孩創設這樣的情境:“小紅很喜歡吃芝士蛋糕,爸爸媽媽給小紅買了一個,但是爸爸媽媽讓小紅給妹妹小玲分一些,小紅不樂意,爸爸媽媽也沒有勉強,小紅捧著蛋糕一個人吃了,但是不知道為什么,心里總是覺得今天吃的蛋糕不好吃,因為一點都不甜。”根據這一情境,教師可引導大孩分析:“小紅的做法對嗎?小紅為什么覺得今天吃的蛋糕不甜?”通過這樣的分析教育,可以讓大孩了解到,獨占是不好的行為,將自己喜歡吃的蛋糕分給他人一份,可以傳遞自己的快樂情緒,這樣蛋糕吃起來才會感覺更甜。
(二)開展兄弟姐妹友愛教育
許多大孩都認為弟弟妹妹出生之后,爸爸媽媽就不怎么關注自己了,自己一整份的愛被分去了,怎么也不肯與弟弟妹妹和諧相處。有的大孩趁著父母不注意欺負二孩,也有的大孩當著父母的面,也和二孩處得不愉快。因此,教師應該積極開展兄弟姐妹友愛教育。例如教師可以播放《家有兒女》的視頻片段,讓大孩受到其中歡樂的氣氛感染,體會到即使家里多了一個成員,也可以和睦相處,共建一個快樂家庭。
(三)通過角色扮演感化大孩
有些大孩具有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若是沒有激起其情感共鳴,則很難使其轉變自己的情緒,固執地走下去。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加強大孩的情感體驗,使其親身體驗到身邊多一個弟弟或妹妹的好處。例如教師可以以“如果爸爸或媽媽生病了”為主題,展開角色扮演活動。在這一角色扮演過程中,大孩要與“二孩”共同分擔工作,一個負責與醫院聯系,另一個則負責照顧爸爸或媽媽。通過這樣的角色扮演實踐活動,讓大孩真切地感受到:如果不是有一個人在身邊一起分擔,那么自己該是多么心慌、手忙腳亂啊!弟弟妹妹是家庭的重要成員,是分擔家庭責任的一員,也是大孩的重要伙伴,我們應該對二孩給予關愛,要承擔起一個做哥哥或姐姐的責任,共同孝順爸爸媽媽,共同守護和諧安寧的家庭。
綜上所述,二孩家庭中大孩的心理問題是值得重視的重要問題,而由大孩的心理問題而引起的引導教育則更是一個受到關注的重點內容。學校要對此予以足夠的重視,并發揮學校教育應有的引導教育功能,讓大孩糾正自己的不良心理,懂得接受弟弟妹妹,并承擔自己的家庭責任,為爸爸媽媽分憂。
參考文獻:
[1]徐浙寧.城市“二孩”家庭的養育:資源稀釋與教養方式[J].青年研究,2017(6):26-35.
[2]萬蘭芬.雙管齊下,巧妙應對:“二胎政策”下二孩家庭學生的引導與教育[J].教學月刊(小學版),2017(Z2):100-102.
[3]佚名.二孩家庭中對大孩心理健康引導與教育研究[J].河南教育(幼教),2018(1):17-21.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