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清
摘 要:課堂教學并非一件易事,可以說,課堂講課中同樣“布滿荊棘”。初中生素質差異明顯、基礎知識水平各異顯著,教學初中數學時,我們通過引入分層次教學策略,可以給教師更多的選擇和機會,豐富他們的教學手段,為扭轉教學頹勢、強化課堂質量發揮重要作用。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數學;分層次;教學方法
在學校中,課堂授課是最典型的模式和方法,課堂中,師生之間實現了交流和接觸。而且,在課堂中學生間都會存在個性化差異,那么,為了能夠兼顧每個學生的發展,能夠使他們都有所提升和進步,就需要我們進行個性化、差異化、分層次教學。對此,文章就初中數學分層次教學的有關內容進行了分析,以期為同僚們在具體教學中提供些許參考。
一、 簡述分層次教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初中數學課程要按照德育為先、能力為重、面向全體、個性發展的總要求,正確處理好面向全體學生與關注學生個體差異的關系,以學生發展為本,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初中生存在愛好和個性化方面的差異,這些差異導致他們接受數學知識的能力方面存在不同,進而出現學習成績以及聽講質量差異的問題。所以,在教學講授初中數學知識內容時,我們不可用同一個標準去規定每個學生,而是需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特征、學習能力,通過分層次方法展開初中數學教學。在課堂中,按照學生接受能力方面的差異,我們需要設計不一樣的提問題型以及練習題型。此外,按照學生課內表現,以及知識的學習和認識情況,把難度系數不一樣的家庭作業設置出來并布置下去,通過分層次、兼顧性教學、引導,縮小初中生數學學習差異。而且,學生們在這種分層次教學中,能夠互相之間發現問題,達到彼此取長補短的目的,實現了互相間學習經驗、知識儲備交流和分享的目的,為他們今后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二、 基于分層次教學開展初中數學教學
通過分層次教學法開展初中數學教學,首先要分層劃分學生類型,根據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劃分學生為不同層次,基于此,老師根據不同層次開展教學。
(一) 分層設置教學目標
在教學初中數學時,在應用分層次教學策略時,數學教師應該確定出具體的教學目標和任務,科學地劃分層次,因此,要求教師把具體的教材內容當作核心和出發點,嚴格依據大綱規定設計分層教學目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學到相應的知識,準確把控數學知識以及處理學習數學知識中遇到的問題。比如,在學習《勾股定理》的知識內容時,我就通過分層教學法設計了教學目標,把一個總體目標設定出來,讓學生們統一朝這個方向發展,把勾股定理的內容記住并且可以完成相應的計算,然后就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目標。就低層次學生來講,只需要他們將勾股定理的基本知識掌握好,并且可以通過該定理完成簡單的運算。就中等層次學生而言,要求他們掌握基礎知識后,深化對知識的理解,而且,可以利用所學知識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就高層次學生而言,在實踐中他們所要完成的任務是認識、應用以及掌握好勾股定理知識,然后完成相應證明,然后在和勾股定理證明題、計算題有關的題目中有效地應用勾股定理的知識。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我們需要按照學生的差異性,把不同的教學目標設計出來,因材施教,使學生可以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夠有所進步和提升,進而完成既定任務。
(二) 分層次復習提問
為了順利地聯系起新舊知識,在講授新課前,老師都會提問、復習學過的知識,我們為了使各個學生都可以融入進來,講授新內容前要做好“熱身”工作,在提問、復習時,按照不同學生特點,設置難度不同的問題,根據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原則,對于比較基礎、簡單的問題,讓學困生先回答,對于稍微復雜的問題,由中等生回答,最后由成績優秀的學生回答較難的問題。這種分層提問,兼顧了各個層次學生的發展,強化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例如,在講授“判定全等三角形”的知識內容時,我通過以下幾個問題設置了提問復習環節:首先,什么是全等三角形?其次,全等三角形性質有哪些?我們可以通過哪些條件判定全等三角形?再次,怎樣畫出兩個全等三角形?
之后安排不同層次學生對以上問題進行回答,通過設置不同層次的問題,首先對舊知識進行了復習,發揮了鞏固性作用,此外,對學生預習情況也進行了考查,為學習新課奠定了基礎。即便優等生無法回答上來問題也無妨,因為這是未曾學習的內容。所以,回答不上來也非常可以理解,并且,根據他們無法答上的問題,還能夠加深他們的印象,警醒他們課堂中要細致、認真地聽講。
(三) 分層次練習鞏固
鞏固與練習知識是學習初中數學時的重要一環,在規定的時間內可以讓學生高質量地學習到數學知識,是教學人員的一個重要任務。新課改以來,很多新的教學任務開始出現在初中數學課堂中,相應,練習與鞏固教學也發生了改觀,對此,應該按照不同層次的學生實施相應的練習與鞏固。
比如,在教學有關“圓錐側面積”的內容時,在為學生設置練習鞏固知識內容時,我設置了下列問題:其一,如果圓錐的母線為5厘米,底面直徑為6厘米,求圓錐的側面積;其二,如果圓錐的母線長10厘米,高為8厘米,求圓錐的側面積;其三,如果圓錐軸截面頂角為60°,其母線長度是10厘米,求其側面積。可以說,這三種練習題難度是不斷遞增的,所以,我們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科學地為他們分配不同試題,從而使學生們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夠得到發展,人人學到有用的數學知識。
(四) 分層次布置作業
首先,我們可以按照思考題、必做題和選做題等幾種方式為學生設置作業。就學生而言,必做題是最起碼、最基本的要求,規定學生們一定要在相應時間內完成任務。而選做題,不但可以提升學生的能力,豐富知識體驗,而且能考查學生的解題方法和解題技巧。規定第一層次學生要在設定的時間內把選做題都做完,第二層次學生按照自身知識儲備情況,選做、不做或者全做,可以靈活取舍。討論思考題往往是很多多解題、討論歸類題、數學規律探究題以及不定論題等,在課下需要學生們互相商討,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