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學
摘 要:在落實素質教育和推動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備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許多老師開始將創造性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手段融入主題教學環節,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實現自我教育和自我引導。不可否認,自主學習符合素質教育的實質要求,能夠在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的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對此,以小學語文教學為分析對象,深入解讀自主合作學習在該學科教學中的應用,以期為實現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和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鑒,促進學生的良性成長和素質教育的大力落實。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自主合作學習;學生素質教育
作為小學教育階段中的重要學科,語文對培養學生良好的邏輯思維習慣,鼓勵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意義重大,老師需要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避免以簡單的知識灌輸為主體,站在學生的角度明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要求對后期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進行相應的調節和優化升級,在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的同時,保證學生能夠對語文學科有一個深入且宏觀的認知,從而主動地接受老師的教育和引導,大膽表達個人的意見和真實想法。其中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屬于一種創造性的學習策略和學習方式,要想體現這一教學策略的重要作用及優勢,老師需要在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的前提之上分析不同教學環節的具體要求,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思路,盡量少走彎路。
一、自主合作學習
自主合作學習主要以小組或團隊為主體,學生在參與團隊合作活動的過程之中需要明確個人的責任和分工,主動地與他人進行合作和互動,更好地體現團隊意識的作用及優勢。學術界和理論界在對自主合作學習模式進行分析和研究時強調,這種以團隊合作為主體的教學策略注重學生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的配合,學生需要在集體利益的引導之下充分地體現個人的價值和作用,主動地完成小組內部的任務,在實現小組學習目標的同時積累豐富的知識,為個人理想的實現提供更多的機遇。從更為宏觀的角度來看,在自主合作學習時,參與者首先需要承擔小組學習任務,意識到個人的責任,充分地發揮自身的作用及優勢。其次小組成員還需要積極的與他人進行合作和互動,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促進小組成員之間的溝通和互動,自主合作學習要求每一個成員維護與其他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關系,積極解決小組內部合作過程中所面臨的各類沖突和矛盾。為了高效完成小組任務,每個團隊成員還需要實現小組任務的再次加工,對后期等成果進行調節,從而為下一階段的自主合作學習提供更多的機遇和幫助。
二、根據學生差異實現小組搭配
合作學習關注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幫助和共同合作,為了實現小組成員的進一步成長和發展,體現合作精神的作用和優勢,老師首先需要對小組的組合形式進行不斷的優化和升級,不斷提高合作學習的質量和效率,在搭建小組織老師需要了解學生的思維差異、性格差異、性別差異、動手能力差異和語言差異,以互補性的小組為主體和原則,充分體現每一個小組成員的個性化發展要求和個性特長。另外,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與他人之間的共同合作和共同進步是每一個人社會生活實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師需要關注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鼓勵學生站在他人的角度,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掌握正確的交流技巧和學習方式,從而在主動學習和溝通的過程之中實現共同合作和共同生活。另外為了保證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理念,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老師還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對不同的小組成員進行恰當的引導,充分地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價值。
三、引導學生掌握合作學習方法
盡管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明確強調學生才是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但是小學生的社會生活實踐經驗不足,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之中往往難以抓住本學科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個人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水平相對較差。對此,老師必須注重合作學習方法的有效傳授,對新課程標準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讀,給予學生力所能及的幫助,將更多主動發展和自主學習的機會交給學生。
合作學習的開展對老師和學生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老師需要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究的學習情境,分析不同的學習過程,了解各種學習條件,讓學生能夠通過自主學習,實現個人學習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比如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可以以多種識字方法為主體,鞏固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兒歌教學尤為關鍵,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選擇自己比較喜歡的兒歌進行閱讀,對自己不太熟悉的字詞進行反復的觀看和拼音學習,如果有一些學生的學習基礎比較薄弱,老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與同桌進行互動,通過相互合作的形式來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要求。其次,老師還可以采取小組競賽的形式,由組長負責整個小組成員的學習活動,在完成小組合作過程之后,老師還可以以組合展示為主體,鼓勵學生說出個人的真實意見和看法,讓學生展示自己所學習到的新知識和新經驗,在自主合作和小組互助的過程之中真正地體驗到幫助他人的樂趣。
四、加強指導,促進合作小組的成長
與其他階段的學生相比,小學生的社會生活實踐經驗不足,對老師的依賴性比較強,老師在學生的實踐和學習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此,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老師需要關注對學生的恰當指導,促進合作小組的進一步成長,鼓勵小組成員能夠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體現小組合作學習的潛能和作用,促進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升。在引導小組成員合作學習的過程之中,老師需要進行恰當的指導,明確每一個小組成員在小學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真實狀態。
首先,在小組討論時鼓勵全員參加,讓每一個小組成員都能夠說出個人的真實意見和看法,發揮小組成員的作用及優勢,實現組內合作質量和效率的提升。其次,在展示小組成果時需要注重全員參與,保障小組能夠形成一個整體積極的體現交流與反饋的作用。小組成員的全員參與對學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為了盡量避免學生產生一定的厭煩情緒,老師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形式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讓學生結合個人的社會生活實踐經驗和興趣愛好參與角色表演活動之中,老師只需要分析不同角色的學習內容和表演要求,保障角色分工的合理性和明確性,促進小組合作活動的愉快開展,以小組為單位積極開展不同的競爭活動。其中,一個良好且健康的競爭環境能夠保障學生產生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老師可以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之間的競爭,培養學生良好的競爭意識和合作精神,主動在小組學習和合作的過程之中做出應有的貢獻。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實踐形式能夠在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的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實現學生的順利社會化,為學生的良性成長和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空間。
在整個教學引導時老師需要充分發揮組織者的作用,采取循循善誘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層次化的教育,明確不同學生的學習要求,鼓勵學生與他人進行合作,其中傳統的應試教育之間以簡單的知識灌輸為主體,老師在整個課堂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扮演著主角,為了彌補這一不足,老師首先需要幫助學生樹立明確的學習態度,讓學生結合個人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主動的實踐,產生自主探究和學習的欲望。
五、指導學生加強課外聯系
課堂教學時間和精力十分有限,為了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時間,老師需要積極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拓寬學生的視野,促進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利用,積極營造一個自由且寬松的合作氛圍。其中學生的課文指導與聯系尤為關鍵,課內合作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要求,為了拓寬學生的合作視野,為學生提供更多力所能及的機會,老師需要積極加強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互動。
首先,老師可以建立電話網。在信息化和科技化時代之下,各種多媒體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實踐的緊密的聯系,老師可以結合小組成員合作的要求構建同組成員的電話網,讓小組成員在組長的帶領之下實現相互促進和互相聯系,加深小組成員之間的情感。其次,老師還需要積極地加強小組內部的網絡溝通,充分地發揮計算機的作用及優勢。從目前來看,計算機在學生的生活實際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許多學生利用計算機也難以與他人進行溝通和互動,對此,老師可以引導小組成員互相留下對方的子郵件地址,通過網絡交流的形式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另外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之中還能夠對信息技術的運用技巧有一個宏觀的認知,其中,小組與小組之間的交流和互動課外交往所涉及的內容和形式相對比較復雜,除了包含許多小組內部成員之間的交往關系之外,還涉及小組與小組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學生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之中能夠拓寬個人的知識面和交流面,提高交流的效果和質量,培養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老師只需要站在恰當的時間段,根據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分階段地對學生進行引導,保證學生能夠意識到合作學習的重要作用和價值,從而在個人積極性的引導之下主動地參與自主探究活動,掌握語文學習的精髓,實現自身的良性成長和發展。需要注意的是,在對學生進行引導時老師應該以各種客觀實踐活動的主觀參與為依據,分析學生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的真實表現,盡量避免對學生的簡單束縛和引導,尊重學生的真實意愿,肯定學生的付出,公開表揚學生的進步,將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相結合,讓學生能夠真正地意識到老師對自己的肯定和鼓勵。
六、結語
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的過程之中,自主合作學習尤為關鍵,老師需要抓住自主學習策略和學習方式的具體要求,明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思路和未來成長方向,以此來保障學生在個人興趣的指導之下掌握小學語文學習的技巧和精髓,真正地實現個人綜合素養的穩定提升。
參考文獻:
[1]陳燕.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6(46):63.
[2]嚴紅.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J].考試周刊,2016(69):36.
[3]杜金花.淺談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文理導航,2016(5x).
[4]易小明.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應用[J].新課程學習(上),2015(2).
[5]佚名.淺談小學語文探究式學習模式的有效方法[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8(12).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