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暉
摘 要:常言道:“昭昭然乾坤,朗朗讀書聲”,我國教育界十分重視朗讀在教學中的作用,其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途徑之一。通過朗讀文章深化學生對字詞和語句的認識以及文章的理解,增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有利于后續學習。但目前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并不是重視朗讀教學,采取的朗讀教學方式過于單一,無法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對此,則從合理設置朗讀目標、引導學生品讀課文以及注重朗讀理解結合等分析提高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有效性策略,望給教師提供教學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有效性;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該課程目標在于讓學生初步了解和學習語文基礎知識,增強語言能力。朗讀是小學語文不可缺少的組成,此階段學生思維處于形象化階段,較易理解具體形象事物,因而需要語文教師在朗讀教學中結合學生特點合理設置教學目標和采取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朗讀方式,改變傳統朗讀教學效率低下等問題,真正提高朗讀教學效率和質量,實現預期教育目標。
一、合理設置朗讀目標 激發學生朗讀情感
目標是教師開展教學之前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設置的需完成的目標,在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朗讀教學目標為讓學生深刻理解生字和詞句以及作者傳達的思想感情,因為語文教材收錄的每一篇課文都是優秀經典名篇,作者在寫作時投入深刻的思想感情,學生也會因感情濃郁的片段而投入較大的關注度。以《走遍天下書為侶》一課為例,語文教師可以在不同教學階段設置朗讀目標。第一階段為讓學生整體朗讀一遍課文,在此過程中形成良好的語感和節奏感。第二階段則在于讓學生熟悉課文全篇構架,第三階段則可以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進行分段朗讀,深層次理解課文感情。該篇課文傳達的主要思想即讀書對個體的重要性,語文教師在講解課文時應結合上述三個朗讀目標指導學生高效朗讀,避免學生無效朗讀行為。此外,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還應緊緊圍繞該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凸顯課文思想感情。如果學生在朗讀中按照教師設置的朗讀目標則可以理解課文蘊含的人文性和思想感情,有利于提高朗讀教學質量。再以《唯一的聽眾》一課為例,語文教師在講解時可從感染力和思想情感方面提出問題:“課文中的老婦人為何裝作聾人?”借此問題引導學生代入課文中角色并思考老婦人為何裝聾鼓勵作者?上述教學方式可以促使學生從正確角度進行朗讀,提高朗讀質量。
二、引導學生品讀課文 提高朗讀教學效果
一篇文章只有反復朗讀和品味才能理解作者表達意圖和思想感情。仔細品讀作用在于使作者和讀者進行溝通交流,通過心與心之間的碰撞陶冶學生情操,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語文教師在學生品讀課文時應注重指導學從個性化角度內化情感,如果單純借助課文語言文字則無法形成直觀感情,因而需要適當地想象文章描述的內容,將枯燥、乏味和單調的文字轉化為動態的意境畫面可以促使學生提高朗讀效果。以《少年閏土》一課為例,此篇課文除了在遣詞造句方面十分精彩外,甚至課文中的標點符號都運用得恰到好處,結構嚴謹,為學生呈現一幅精彩的童年畫卷。待學生融入課文中,語文教師就可適當向學生提出相關問題:作者運用優美的文字描述童年故鄉和趣事,哪位同學可以帶有感情地朗讀一遍課文,讓老師和其他同學感受一下課文美妙的氛圍。通過學生富有感情的朗讀,教師和學生都沉醉其中,在課堂教學結尾之處,教師幽默化提問:“大家在這位同學的朗讀中有沒有進入閏土的故鄉,感受到他精彩的童年?”學生紛紛回應,有效提高課堂朗讀教學效果。
三、注重朗讀理解結合 引導學生參與其中
理解是朗讀教學的最終目的,二者為相輔相成的關系。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需要教師做好朗讀指導,將其和理解相結合,最大限度提高朗讀效果。《以秋天的雨》一課為例,語文教師借助現代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段蒙蒙細雨的秋天意境視頻,并向學生講道:“秋天的雨好似一把鑰匙打開微涼季節的大門,除了會帶來豐收的喜悅,更有多姿多彩的世界。”之后教師讓學生大聲朗讀課文,并選取課文第一自然段提出問題:“為什么將秋天的雨比作一把鑰匙?”借此體會課文清涼和溫柔的意境,并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嘗試運用舒服和輕緩的語調重新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充分感受秋天的雨特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在學習第二自然段時也可引導學生帶有感情地朗讀文章中富有色彩的語句,說明作者運用五彩繽紛的色彩為讀者構造一幅美麗的秋天畫卷,學生在這種情境氛圍中也能深化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總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和素質教育全面滲透,小學語文教師應用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習,促使學生通過朗讀理解生字和詞句以及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教師應適當增加朗讀時間使學生真正理解“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含義,拓寬視野,當學生走入美好的語文世界就會充分感受到該學科的魅力,真正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實現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孫海玉.關于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課外語文,2017(11):43.
[2]李耀軍.如何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J].學周刊,2017,3(3):116-117.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