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云萍
摘 要:剪紙藝術是一種有著歷史底蘊的民間藝術,在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中,剪紙藝術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剪紙藝術有著很強的趣味性,可以作為一種裝飾物來看待。運用剪紙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在美術這門學科中,學生具有一定的創新思維是很有必要的。
關鍵詞:剪紙藝術;創新思維;培養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創造性思維已經占據了絕對的地位,在現在的教育背景下,對于學生的創新能力有著一定的要求。學生具有創新思維,可以讓學生在有著一定量的知識儲備下,提高學生的個人認知能力,發現不一樣的問題。在當前的教育模式下是否具有創新性思維,已經成為衡量學生個人能力的重要標準。美術教師要在美術學科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適應時代的發展,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
一、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意義
當前的科學技術在不斷地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一定的便利,也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挑戰。在美術學科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適應時代的發展,不被時代所淘汰。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放在第一位,讓學生在課堂中發揮自己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擁有更好的長遠發展。
二、利用剪紙藝術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具體策略
1.從剪紙的藝術形象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指的是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學生可以開拓自己的思路,解放自己的思想,發現并且解決新的問題,推動社會的認知,使社會得到不斷的發展。在民間傳統文化中,剪紙藝術是一個應用廣泛的文化形式,它有著屬于自己的獨特魅力,也可以作為美術學科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剪紙藝術是創新性思維的產物,它代表了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有著很深的實際意義,人們把日常生活中的情感用剪紙的手法表現出來,把普普通通的紙張升華成一種藝術形式。
剪紙藝術的創作者把各種山水人物、飛禽走獸,通過剪紙這種特殊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在美術學科中得到了更好的應用,它注重對精神的表述,表現了當時創作者的一種心態。對于教師來說,其應該在剪紙的原始藝術形象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讓學生大膽地去想去做。
例如,教師可以擬定一個主題,讓學生可以結合這個主題創建場景,選擇形象,利用剪紙藝術表達自己的心中所想。
2.從剪紙靈活多變的構圖形式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剪紙是以各類紙張作為基本素材,在材料上有著一定的限制,構圖形式卻是風格不同的。剪紙的線條手法非常簡單,重點突出了個別部分,有著很強的表現力。紙張有著本身的局限性,創作者在進行創作的時候,要把三維空間轉換為二維空間,所以剪紙藝術不受體積、空間等客觀條件的約束,僅靠創作者的經驗和創作者的想象力。正是這種扁平化的造型基礎,構成了剪紙獨特的構圖形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3.從剪紙的表現形式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剪紙作為民間的一種藝術,其富含著獨特的藝術趣味,對于創作者來說并不需要多少理論知識,而只需要實際操作,讓創造者得到實際的感受。剪紙藝術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與簡單的創作手法是分不開,剪紙藝術并沒有固定的思維方式與構成方式,它是在現實生活中不斷創新的,運用了多種多樣的形式。藝術表現手法的豐富多樣構成了剪紙藝術的豐富性。
在現在的教育生活中,因為電子信息技術的普及,學生的動手能力大多數不強,導致學生的思維方式比較單一,限制了學生的發展。教師應讓學生借鑒剪紙藝術,在創作過程中開發學生的思維,從全方位展開思考,不要拘泥于一種模式,要懂得靈活變通,可以選擇多種類的剪紙工具,培養學生靈活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
總之,剪紙藝術是一門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藝術形式,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明中,它占據了獨特的地位,在美術這門學科中也有著豐富的內容。剪紙藝術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展現了人民的智慧,表達了創作者對生活的熱愛,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應該在美術學科中應用剪紙藝術,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創造的能力,加強學生對于生活的熱愛之情,也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了解到中華民族的源遠流長。以剪紙藝術作為切入點,喚起學生的愛國情懷,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可以獨立思考,提升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培養自己的美術能力。
參考文獻:
[1]劉慧,柴琪,龍湘平.剪紙藝術在現代文化中介中回歸自我的表現:以剪紙藝術在公共空間藝術中的表現為例[J].美術大觀,2014(8).
[2]俞雄偉.談剪紙藝術(在二○○三年浙江剪紙藝術精品展及研討會上的發言)[J].浙江工藝美術,2004(1).
[3]喬冉.高職藝術院校文化遺產與手繪基礎課程實踐探究:以民間剪紙藝術實踐課為例[J].藝術教育,2016(5).
[4]辜敏,陳軍,劉麗,等.民間剪紙在中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傳承與創新[J].教育科學論壇,2015(4).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