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倍倍
摘 要:“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學生是在教育的過程中發展的人,其不僅具有獨立人格,也在實踐中成長。因此,教育教學需要培養學生自主、自律、自治的發展能力,遵循學生發展規律。
關鍵詞:新課改;學生觀;“三自”
新課改背景下,教育者的學生觀是開展教育教學的基本依據,對教育教學質量具有極大影響。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教育者才能培養“全面發展”“獨立個性”的人,讓“每一個學生在學習中都應當達到他力所能及的成就”[1]使其在自主、自律、自治中健康、穩定、持續發展。
一、自主,樹人始于尊重
傳統的學生觀,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剝奪,教師的主體地位突出,使得教師的主體意識凌駕于學生之上。學生在教育成長的角色上被嚴重地被動化、邊緣化,最終變成了教育的“產品”,失去了自主性。
“自主”,要求學生在教育活動開展中成為實踐者和認知者。學生是學習主體,是自我同化的決定者、促進者和檢驗者。教學時,教師眼中要有學情,保證教學是合理為當下的學生定制的饕餮;課堂上,教師切勿“一言堂”,應將話語權歸還給學生,自己以組織者和點疑者的身份存在;評價上因材施教,切勿“統一標準”“全體齊步走”,容許學生有“不會”的權利,為他們最近發展區鋪墊架梯,創造條件,給學生以“會”的機會。
現今教育風靡的評價方式,本質是“教師主動,學生被動”的量化式評價,易對學生的價值“斷章取義”。而教師應該將“量化”的權利和主動給予學生,引導學生用多元標準和尺度衡量自身,讓他們從“我需要這樣做”變成“我要這樣做”。教師應當積極樹立班級榜樣形象,讓學生形成評價與被評價的關系鏈,確立自主的地位價值。學生間的評價“量化”,教師須做引導:首先要指導學生以相互肯定為基礎,合理提出問題、建議;其次應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面對彼此進行評價,并且相互幫助促進;最后,教師應在活動后做必要總結,使學生明白在相互評價中個人的價值和參與的意義。評價主人翁意識歸于學生,教師要極大限度尊重學生,讓學生能夠以實踐者、認知者的身份參與學習和生活。
二、自律,德育歸于做人
“自律”就是自我約束,“他律”憑借外力來幫助接受主體進行約束。教師與學生在傳統意義上是管理與被管理、約束與被約束的關系。從成長的螺旋式發展角度看,學生的自律與教師的他律是在相互作用、影響過程中不斷同化、順應而發展起來的。而在“自主”的學生觀基礎之上,自律是教育教學開展的主要抓手,是德育開展的有效措施,更是“立德樹人”的有力保障。
“自主”是學生觀的最基礎要素,所以說自律也要讓學生發揮自主性。教師應運用榜樣作用,用身邊的典型事例和現實人物,讓學生產生自我沖動,更能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自律意識,凡是能夠讓學生自己相互影響的,教師不能代替學生,更不能僭越來強制幫助他們。同時,學生的成長必須基于活動和實踐。無論是學生之間的競爭,抑或是班集體的建設,活動實踐是關鍵一環,正如教育家蒙臺梭利認為“聽到了,隨后就忘了;看到了,就記住了;親自做了,就自然理解了。”在實踐中,學生對于自律的建構也是呈現“試誤—修正—內化”的螺旋上升過程。教師應視錯誤為難得的教育機會,以發展眼光適時對其自律行為進行歸因,讓學生對自身有清晰科學的認知,使其進行自我反省、自我認知。
三、自治,管理忠于發展
傳統的學生觀,是因為把教育當成單向接受的過程,是把教育活動簡化為單純的知識傳授學習活動。傳統的教育制度下,是以塑造“知識人”為目的,知識成為教育第一性。接受教育的學生和傳授知識的教師均圍繞“知識”展開活動,使得教育由“‘為人發展而學習知識蛻變為‘為學習知識而接受教育”[2]。在傳統教育背景下,“學習知識”是接受教育最核心的內容,其余的教育要素便成了附庸,比如“管理”,就是為了更好地學習知識。教師管理學生,鮮明地教師為主導,學生為對象,異化了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角色。
而提倡的“學生自治”是“學生結起團體來,大家學習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續。”[3]葉圣陶認為“學生自治,不是自由行動,乃是共同治理;不是打消規則,乃是大家立法守法;不是放任,不是和學校宣布獨立,乃是練習自治的道理。”[4]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該在學校努力培養學生的責權意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將規定權利下放給學生,這是學生學習自治的基礎工作。學生有保護自己的學習利益、成長利益的權利,而參與制定規則,就是學生享受權利的途徑。
新課改學生觀的關鍵就是要將學生看成獨立、發展的人,教育應將學生視為主體,教師主導,讓學生學做人,求發展。在這種學生觀要求之下,自主便是對學生主體性的尊重,自律是基于學生學做人的德育,自治是要求學生不斷發展的管理。如此,教育教學就會圍繞于學生、服務于學生、取決于學生,從而實現一切為了學生的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98.
[2]葉文梓.教育制度改革的時代命題:讓個人站立起來[J].教育發展研究,2005.
[3][4]陶行知.學生自治問題之研究[J].新教育(第二卷),1919:10.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