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偲
【摘 要】 新時代下實現人民、社會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社會組織發展發揮著尤為突出且重要的作用。在新時代下,物質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社會組織充分發展聚焦問題,解決新矛盾;人的全面發展需要社會組織充分發展,完成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新任務;創新社會治理需要社會組織充分發展,開啟社會治理新征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社會組織充分發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夢想。
【關鍵詞】 新時代 美好生活 社會組織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1]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既有對個人全面發展的追求,也有人們對豐富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既是創新社會治理的目標,也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依據。在實現美好生活的社會建設中,社會組織作為重要的主體和依托,將繼續以其獨有優勢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新時代下,社會組織的充分發展對美好生活的實現具有重要現實和理論意義。
一、解決新矛盾:物質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社會組織充分發展
新時代下的美好生活被賦予著新的內涵。從“物質文化的需要”轉化為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強烈地表達了人民群眾期望精神生活更豐富、生活環境更優美、工作機會更加多、休閑形式更多樣的美好夙愿。
新時代下,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社會組織發揮著重要紐帶作用。新需求喚發新類別。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改變著人們交流、出行、消費等生活方式,激發了互聯網協會、電子商務協會等社會組織的誕生。促使各領域社會組織種類越加豐富,人們對信息化、高效化、多樣化的生活新需求逐漸得到滿足;新成員增添新動力。目前受低齡老齡化和二胎政策的影響,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和兒童、青少年群體數量急劇增加。社會實情地變化掀起了豐富老年人生活、關愛未成年人成長等一系列社會關愛活動熱潮。老年協會、青少年保護協會等社會組織成員的來源更為廣泛為社會文化生活增添了新活力;新時代啟發新思想。隨著我國社會公共服務事業的發展,社會工作的發展面臨著職業化、本土化、專業化的問題。從黨的十六大開始,歷經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初具規模,專業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相關理論、政策、實務的研究也收獲了寶貴的成果。[2]新時代下社會工作在職業化這一核心矛盾尋求發展的新突破,加快崗位設置,明確崗位職責,完善社會工作者激勵保障機制。
二、完成新任務:人的全面發展需要社會組織充分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既是創造美好生活的要旨,又是實現美好生活的前提條件。美好生活并不是單純的用來享受的,而是需要全體社會成員充分發揮自我所長、團結努力共同創造的。社會組織可以充分發揮其自身優勢,有針對性地滿足人們的需求,從根本上提高人們積極性和促進個人綜合素質發展。
社會組織參與到人的全面發展,不僅可以在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專業服務能力,創新公共服務形式等方面發揮作用,讓人民群眾切實享受到更公平、更優質的社會公共服務;社會組織通過鼓勵人們參與社會組織開展的各項活動的方式,引導社會成員養成關注公共事務的生活習慣,提高其社會事務管理能力的基礎上切實增強參與者的社會責任感。截至 2017 年 10 月初,全國各地通過定期舉辦職業技能培訓、創業就業知識講座等活動,依托國家政策發展社會工作行業組織 590 余個,社會工作服務機構 6000 余個,在城鄉社區建立社會工作服務站點 13000 余個,提供社會工作崗位 28 萬余個[3]。這既拓寬了人們自我能力的展示平臺,又豐富了職業的多樣性,緩解了社會就業壓力。
三、開啟新征程:創新社會治理需要社會組織充分發展
實現美好生活的一切價值內涵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社會治理的最終奮斗目標和最高理想。[4]提高社會治理水平既是實現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也是新時代發展的根本要求。
社會組織扎根于社會基層,能夠準確地聯系和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通過社會組織參與社會公共事業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政府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助推政府改革更好的為人民服務。同時,社會組織積極承接著政府分離出來的部分公共服務事務,可以在優化政府組織結構中,不斷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在提供服務上,社會組織以其豐富的組織形式吸引了各領域人員踴躍參與,增進了社會治理不同主體對彼此的了解與認知,加強了社會治理不同主體間的相互溝通以及社會資源整合,降低了社會治理的成本。在實踐活動上,具有民間性、草根性、廣泛性等特點的社會組織可以靈活地運用自身專業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平衡社會不同群體間的利益和關系,緩解社會矛盾,營造美好的社會生活環境。在創新社會服務形式上,社會組織通過定期開展政治學習的方式,引導、鼓勵社會組織支部黨員在日常工作中積極宣傳黨的方針和政策,進一步推動基層治理建設。
四、實現新夢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社會組織充分發展
小康社會是一個具有高生產指標、高生活水準,高經濟收益、高幸福指數的社會狀態和社會模式,能夠滿足人們的生存需求和對社會的美好期望。當今的“美好生活”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力求在滿足人們物質生活要求的基礎上,著力提升人們的自身素質,提供充足的精神文化食糧。
面對新時代下社會發展的新目標和新任務,社會組織需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發揮專業優勢,積極參與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的事務中去,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人民的美好生活愿望做出新貢獻。行業協會和商會要充分利用自身對企業和市場情況熟知的優勢,引導市場協調發展,促進行業自律。同時在精準扶貧、鄉村振興、建設創新型國家等多方面也發揮出獨有的作用;基金會等公益慈善組織要積極鏈接和整合社會資源,進一步加強經濟監管能力,推動信息公開和透明化,提高社會公信力;社會工作組織、社會服務機構以及志愿者協會等要從隊伍建設、自我管理、專業服務能力、創新活動形式等多方面挖掘潛能,推動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切實有力地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步伐。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 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Z].人民出版社,2017.
[2] 呂曉莉.以十九大精神為指引推動社會工作在新時代發揮更大作用[J].中國社會工作,2017.
[3] 詹成付.中國社會組織工作要自覺肩負起新時代的歷史責任——學習黨的十九大報告的初步體會[J].中國社會組織.2017(20).
[4] 王名,李朔嚴.十九大報告關于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系統觀點與美好生活價值觀[J].中國行政管理.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