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萍
摘 要:闡述了課堂教學中實施有效合作學習的一些個人實踐方法,對在營造和諧課堂氛圍、合理分組、合作學習方法指導以及教師參與舉足輕重的作用上做了概述。
關鍵詞:和諧氛圍;合作學習;分組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信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學習方式?!痹谡n堂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有利于發展學生表達交流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往往有些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只注重合作學習的形式,使合作學習浮于表面,不利于學生發展。下面談談我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合作學習的幾個方法:
一、營造和諧氛圍提供合作學習的前提條件
課堂氛圍輕松和諧,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合作學習,這就要求教師盡可能地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主要是處理好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和諧關系。教師的情感、情緒直接感染著學生。教師的情緒是良好的、情感是真誠的、態度是積極的,師生關系就容易融洽,氣氛就容易和諧。生生之間的關系是最難協調的。由于學生的思想背景、個性特征各不相同,要創建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小組合作學習的環境,談何容易?比如,有的學生內向膽小,害怕受到別人的嘲笑、拒絕,而不敢或不愿表達自己的思想;有的學生能力強、個性張揚,控制小組的局面,阻礙了全組成員平等參與活動;有的學生個性對立,在分析和解決問題過程中會出現較大的意見分歧而爭論不休。要促成生生之間的和諧關系,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下功夫:(1)教師提供合作學習的內容必須適合每位學生參與,使學生都有話講。(2)要為每個學生提供討論的機會,使學生敢說、會說,培養學生善于傾聽、思考、判斷和補充別人意見的良好習慣,要鼓勵學生發言時使用禮貌用語,互相尊重。(3)教師還要教給學生合作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既要善于表達,也要善于傾聽。各組由一人匯報自學的內容,其他成員必須認真聽,并且要有自己的見解和補充。對小組內未能達成共識和未能解決的問題,分別歸納整理發言。
合作學習的課堂必須實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真誠的、積極的情感交流,彼此互相欣賞、互相悅納,進而達成和諧的合作學習氣氛,創設最佳的教學情境。
二、合理分組促進互補
起初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參與討論的只有成績比較優秀,個性比較活躍的學生,而小組的其他成員只是在一旁看著他說,看著他做。究其原因,是這些學生認為:“站起來交流的只可能是那些好學生,怎么也輪不到我,何必去參與討論呢?”要改變這種現狀,我認為要從合理分組上下功夫,將不同學習能力,不同學習興趣,不同性別、個性的學生分配在同一組內,他們各有所長,不存在誰更行、誰更聰明的問題。同學們可以互相啟發、互相補充。幫助他們確定好小組長,當然小組長應該由思想品德好、學習成績較好、口齒伶俐的同學擔任,充分發揮小組長的組織協調能力。通過一段時間取得一定成效后,可以輪流擔任“小組長”,讓每個人都有鍛煉、表現的機會。這樣誰都會全身心地投入合作學習中,如果不認真就無法將組員的成果向全班同學匯報。久而久之,所有的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到合作學習中來,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科學合理地編排小組成員是小組合作學習能順利、有效進行的重要因素。教師對合作學習的分組一定要從面向全體學生的要求出發,保證學生能全體參與,全面提高。
三、方法指導讓合作學習落到實處
曾經聽過一些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公開課。教師給出學習目標,板書了幾個相關的問題后,就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學生隨即開始討論,你一言我一語地訴說著,看似熱鬧非凡。仔細一聽,都是些膚淺的、片面的認識。在學生沒有充分閱讀、獨立思考,對概念理解還不夠深入、對題意沒有全面了解、解題思路還沒有形成,這種情況下就進行小組討論,自然是膚淺的、片面的。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求每一個學生都自己完成與學習目標相關的知識的理解、探索,在個人自主學習過程中有所收獲或遇到一些問題后,再與小組成員交流討論、共同探究來解決,或通過操作、實驗等活動,共同學習知識,培養能力,共同分享成果。
四、教師參與促進合作學習效果
心理學家勒溫等人通過實驗發現:教師與學生合作,和睦相處時,學生情緒高漲,表現出最大的活動興趣。反之,如果教師對學生專制,學生的表現不是冷漠無情,就是懷有敵意??上攵?,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如果教師只是高高在上地看著他們,師生間的距離就會拉遠,交流也會很少。如果教師走下講臺,積極參與,適當引導,則可以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思維智慧。教師是全班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者和掌控者,是組內研討的參與者和引導者。在小組討論階段,教師要對小組學習的過程做必要的指導和調控,認真觀察和了解每個小組的活動情況,發現個別學生不能認真參與交流,做與合作學習無關的事情,都要及時地加以引導,提出明確的要求,確保合作學習人人參與、相互啟發,取長補短,促進全體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發展。
總之,組織學生合作學習并不難,但是有效實施合作學習并非容易之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會面臨很多的挑戰。我們還將繼續不斷探索,用睿智的頭腦去思考,用自己的行動去證明,使我們的課堂更高效。
參考文獻;
陳琦.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