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彥
摘 要 在建設世界一流學科進程中,世界性與國際化已成為哲學學科發展的時代要求,哲學前沿課程的開設得到空前重視,其課程建設中的問題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以CPIS課程為例,從課程建設的背景、目標與價值、調查方法、問題及建議等方面研究哲學前沿課程建設問題。
關鍵詞 哲學前沿 課程建設 問題
中圖分類號:B561文獻標識碼:A
1背景
隨著學科發展,結合時代需要,哲學前沿課程應運而生,武漢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及團隊開展了“哲學前沿課程的國際化教學模式及創新”的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主要抓手是“當代世界哲學前沿問題研究”(Contemporary Philosophical Issues Study,以下簡稱“CPIS”)課程。哲學前沿課程的國際化教學模式改革,需要深刻把握國際化哲學前沿課程的先進理念,并在課程改革中通過調研,實事求是、客觀清醒地發現不足與困難,探討國際課程模式與現實本土學生需求的適應問題及該課程長期設立的可行性。
國內研究現狀:目前國內高校已逐漸意識到“當代哲學前沿”課程的重要性,也已開始了不同形式的前沿課程,僅有一項關于“當代哲學前沿課程”的研究,但缺乏當代哲學“世界性”前沿課程的研究及具體實施辦法,缺乏對哲學課程國際化問題的深入研究。
國外研究現狀:長期以來,歐美國家在哲學學科的教學中非常重視哲學課程的前沿性,在課程設置上非常重視“當代哲學前沿”課程。不僅課時量相對較大,而且將哲學問題的前沿性研討貫穿于課堂教學始終。在不同哲學專業的教學培養中,都非常強調哲學的時代性、現實性,強調哲學應觀照當下人類所面臨的實際問題。美國一流大學哲學系的研究生課程大多都有針對國際學術前沿問題的課程,或者課程中多半都有對研究前沿的介紹。
2建設目標及價值
CPIS建設的主要目標是探索針對哲學專業研究生開設的前沿問題課程的國際化教學模式及管理機制,為未來課程的繼續開展與深入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和經驗;對學校乃至國內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生課程模式及創新提供重要參考;為國內哲學研究生前沿類課程的建設及課程體系建構提供了有益借鑒。
其創新點與特色主要在于以專題講座的形式對當代哲學的前沿問題進行講授,培養研究生的問題意識,真正了解哲學領域國際學術前沿,開闊學術視野和思維,培養學生與世界學術界對話能力。其核心價值有四:一是在注重哲學原典教學傳統的基礎上,對研究生課程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即專題前沿講座與論文一對一指導相結合,打造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哲學前沿課程教學模式,助力國際化課程體系建設。二是打造外籍教師及長江學者聯合授課的一流的教學團隊,邀請哲學研究領域內不同專業方向的一流學者,就前沿問題及個人最新研究成果進行專題分享。三是應對國內哲學研究生教育面臨的問題,即對哲學前沿性、時代性把握不足的問題。四是嘗試解決研究生教學中長期存在的問題,如單純教師中心化的課堂組織,研究生問題意識不強,研究生不具備用英文進行學術研究、思維和寫作的能力,對哲學前沿問題、熱點問題理解和把握不深入、難以接觸到學科前沿第一手文獻等等。
3調查組織
通過調查問卷的方法,對任課外教、參與課程學生采用“封閉式調查問卷”與“開放式意見紙”兩個部分組成的問卷形式展開調研。其中,封閉式問卷集中評估了課程的幾大特點要素,包括理念的創新性、課程的前沿性與世界性、學術水準與學術態度、教學效果以及師生互動;而開放式意見紙則由師生自由填寫,集中體現學院師生對課程進一步改革完善的意見建議。
調查員通過互聯網向任課外教與參與學生發放匿名調查問卷,并通過互聯網回收。發放問卷9份,回收9份,回收率100% 。回收后,調查員進行審核、編碼、數據錄入與分析。
4存在問題及建議
通過調研,CPIS前沿性與世界性的課程理念以及學術水準、學術態度都獲得了高度認可,教學方法也取得良好效果,但仍存在一些問題。
(1)CPIS中導師專業方向與學生學術興趣不完全吻合,相關專題講座未帶來預期效果。有被調查者表示“學生們來聽講座是因為想在自己研究規劃上尋求幫助,而不是他們想學習教授們專長領域,因而他們對這門課程最終興趣有限。”因而導致“不好選定論文的方向,寫論文也比較艱難。”
(2)CPIS在師生互動上稍顯不足。主要體現在專題講座上學生發言不夠踴躍、師生間對哲學問題的討論以及論文指導中師生意見互動與反饋不充分。這是由于研究生在哲學英語的水平與哲學思考的深度上與國際一流學者之間還存在較大差距,不能完全適應新的教學與培養模式。
為此,我們嘗試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一是建議CPIS課程建設應關注學生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獨立自主研究的積極性;可考慮增加外教專題講座的次數,周末集中教學;在講座前學生了解老師研究興趣與方向及值得深入研究的理論創新點。
二是在教學形式方面,引入師生討論班、主題交流會、學生讀書會等形式,開拓視野并且發展新思路,做到既發揮一對一論文指導的定向深入的優勢,也兼取集體討論會的思維發散的長處。
三是建議提高CPIS課程的學分,由2分提高到3分、4分,從而間接減少學生選課壓力,同時可以考慮將至設定為學位課、必修課,以進一步提高選課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葉至誠,葉立誠.調研方法與調研報告[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2.
[2] 希拉里·阿克塞,波德·奈特.社會科學訪談研究[M].駱四銘,王利芬等譯.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