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老年大學主要面向的招生對象為50到80歲的公民。其中,大部分學員是來自國企、事業單位等的退休職工。當他們的重心從工作轉移到家庭之后,容易產生失落、焦躁等情緒。對老年人來說,得到精神上的滿足比物質上的享受更為重要。筆者自2018年擔任昆明老年大學聲樂教師以來,獲得了不少教學上的粗知拙見,將在本文中與大家共同探討。
關鍵詞:老年大學 聲樂教學 多種唱法結合
一、發聲方法教學
(一)氣息
氣息是聲樂之本,唱歌時的動力源于肺里的空氣。吸氣時找打哈欠的感覺,并且肋部有擴張感,橫膈膜像拉風箱一樣運動控制著氣息。較好的呼吸方法是胸腹式呼吸,吸氣時口鼻同吸,使氣息下沉。氣息練習時可采用快吸快呼、快吸慢呼、慢吸快呼等多種呼吸方式交替練習,感受不同情況下的氣息使用方法。
(二)共鳴
聲帶是發聲器官,但它只是媒介,而要更好地美化聲音,讓聲帶省力,靠的是共鳴腔,包括頭腔、胸腔、鼻腔、口腔、喉腔等。學習聲樂的過程中很大程度上是學習這些腔體的調節能力,讓身體變成共鳴體擴大聲音。在發聲之前首先要做到下巴的放松,把各個腔體打通,以訓練中音區共鳴為先,在此基礎上擴展自己的音域。高音區頭腔共鳴尤為重要,先使上顎上提,牙關打開,音高向上移動的同時,軟腭自然抬高,并且提起笑肌,調整鼻咽腔的狀態。
(三)打開喉嚨
無論是哪種唱法的學習,打開喉嚨是每位聲樂教師都會強調的方法。而如何正確地在打開喉嚨的同時又能不壓喉呢?打開喉嚨的實質是拉開喉嚨,在保持上顎自然提起的狀態下使喉結下沉,并且結合母音進行練習。
(四)練聲
對于聲帶機能正常的人來說,不管是否有聲樂學習的基礎,只要不懈地按照科學的發聲方法練聲,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裝飾和美化聲音。一般從“a”母音開始發練。練習的時候必須打開嘴巴,舌頭自然放平。音準不佳者可先從單音開始練習,再逐漸增加音節,一般在三度、五度的音程內。有一定基礎者可練唱上下行音階。
二、歌曲教學
(一)初步學習
對于歌曲的學習,筆者曾經嘗試過幾種教學方式:聽唱教學、模唱教學、視唱教學。經過幾次課的實踐和學員的反饋,先唱譜再唱歌的視唱教學是較為適合集體課的方式。前兩種方式不能引起學員自發學習的興趣,而是被動模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結果就是,對歌曲沒有掌握,而且因為聽不到歌曲整體的效果而喪失了對歌曲的興趣。對于大多數零樂理基礎的學員來說,首先應該學習基本的樂理知識,比如認識音符和其時值、節奏型、譜號,學看簡譜和五線譜,認識音區等。在唱譜的初期可以以分段的形式邊擊拍邊唱,熟練之后再全曲通唱,并且把譜面上的強弱記號和表情記號以及換氣點都表現出來,對譜子有了全面的了解之后再把歌詞加上,這樣會大大提高學習歌曲的效率,并且學員通過視唱教學能夠真正把握學習歌曲的方法,平時遇到自己喜歡的歌曲也能以此方法自學,大大提高了學員對聲樂學習的積極性,提升了自信心,能夠享受聲樂課學習的成果,并且在參加活動的時候可以一展歌喉,獲取成就感。
(二)分析與處理歌曲
在對曲子有整體的把握并且能夠熟練地演唱之后,需要對歌曲進行分析和處理。首先要多聽范唱,培養樂感。比如激情澎湃的歌曲咬字要堅定有力,抒情的歌曲要咬字清晰,并且使氣息保持連貫性。其次要理解作品,體會其中的意境,把自己置身于歌曲當中,發揮想象力,達到身臨其境之感,設想歌曲的音畫情景。在演唱的過程中,根據歌詞的內容突出重音,根據旋律的走向表達抑揚頓挫。同時,演唱也是一門表演的藝術,需要唱演結合。在演唱當中,根據曲中角色和情感的不同需要做更多的渲染,借助眼神和動作,以及跟臺下觀眾的交流,以豐富的表現力打動人心。
三、歌曲的選擇
傳統的老年大學聲樂教學對于教學曲目的選擇往往集中在20世紀60至90年代的紅歌、地方民歌、藝術歌曲等。而現今老年大學的學員普遍受教育程度比較高,并且對新事物接受得比較快,能較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對于歌曲的審美也不僅限于固定的體裁。在唱法的教學上,筆者認為,無論是美聲、民族還是通俗唱法,在發聲上都有共通之處,都需要氣息的支撐和共鳴腔對聲音的美化,只是唱法的不同,所應用的共鳴腔位置、口腔的開合、上顎抬起的角度、咬字的方法等有所不同。為了使學員能夠初步掌握各種唱法,筆者在選擇教學歌曲的時候不僅有《懷念戰友》《在那遙遠的地方》《山丹丹花開紅艷艷》等耳熟能詳的歌曲,還有新創作的歌曲《我像雪花天上來》《再唱洪湖水》《把一切獻給黨》《梅花引》等。此外,還選取了流行唱法的《隱形的翅膀》《往日時光》《我要你》《讓我聽懂你的語言》等歌曲,都深受學員的喜愛。所以,老年大學的教學應該多元化,博采眾長,方能使老年人的聲樂學習多姿多彩而又充實有趣。
(作者簡介:肖碧云,女,云南師范大學2017級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聲樂)(責任編輯 葛星星)